采诗官-监前王乱亡之由也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

言者无罪闻者诫, 下流上通上下泰。

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 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

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

一人负扆常端默, 百辟入门两自媚。

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

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閟.君耳唯闻堂上言, 君眼不见门前事。

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更多

孤山寺遇雨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空濛连北岸,萧飒入东轩。

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

题新居呈王尹兼简府中三掾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弊宅须重葺,贫家乏羡财。

桥凭川守造,树倩府僚栽。

朱板新犹湿,红英暖渐开。

仍期更携酒,倚槛看花来。

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西轩草诏暇,松竹深寂寂。

月出清风来,忽似山中夕。

因成西南梦,梦作游仙客。

觉闻宫漏声,犹谓山泉滴。

池上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和答诗十首。和古社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废村多年树,生在古社隈。

为作妖狐窟,心空身未摧。

妖狐变美女,社树成楼台。

黄昏行人过,见者心裴回。

饥雕竟不捉,老犬反为媒。

岁媚少年客,十去九不回。

昨夜云雨合,烈风驱迅雷。

风拔树根出,雷劈社坛开。

飞电化为火,妖狐烧作灰。

天明至其所,清旷无氛埃。

旧地葺村落,新田辟荒莱。

始知天降火,不必常为灾。

勿谓神默默,勿谓天恢恢。

勿喜犬不捕,勿夸雕不猜。

寄言狐媚者,天火有时来。

宿溪翁 时初除郎官赴朝。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众心爱金玉,众口贪酒肉。

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

溪南刈薪草,溪北修墙屋。

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

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

溪畔偶相逢,庵中遂同宿。

辞翁向朝市,问我何官禄?

虚言笑杀翁,郎官应列宿。

戏答林园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岂独西坊来往频,偷闲处处作游人。

衡门虽是栖迟地,不可终朝锁老身。

曲江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减却春:减掉春色。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江上小堂巢(cháo)翡(fěi)翠,苑边高冢(zhǒng)卧麒(qí)麟(lín)。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浮:虚名。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酒债(zhài)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违:违背,错过。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减却春:减掉春色。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江上小堂巢(cháo)翡(fěi)翠,苑边高冢(zhǒng)卧麒(qí)麟(lín)。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浮:虚名。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酒债(zhài)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违:违背,错过。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一联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叙述凄凉的景象,而是对尾联哲学的阐述。如果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对古代文人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了。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可看出杜甫的手笔已经十分成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大家可以去参考“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去理解诗中行乐的含义,这是一种极为无奈而发出的一句感叹而已。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 诗人对这这究竟是为什么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非常值得珍惜。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就能唤起春光明媚的美感。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8-471页

归雁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客:指自己。

几年:犹几时。

东:一作“春”。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客:指自己。

几年:犹几时。

东:一作“春”。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却挪不动步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8页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点明了时间和客居情况,表达急切渴望回归故乡的心情。

安史之乱以后,八年来,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长安、洛阳、秦州辗转流离到四川成都。

诗中“东来”二字亦作“春来”。

这年初春,他在川北的阆州飘泊时,就已经作好了准备,打算由水路下渝州出峡,以便回河南老家。

但由于老朋友严武第二次到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邀请杜甫到成都,于是打消了出峡的念头,举家重新迁回成都草堂居住。

“万里客”三字,饱含着经年奔波的凄楚况味和浓烈的乡思之情。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按说应当回家了。

他在不久前写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就满怀激情地表示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如今又来到成都,早就萦绕于怀的回乡之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实现?

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正当诗人为乡情所苦、愁思百结的时候,一队队大雁正从滨临锦江的成都上空,高高地向北归飞。

“高高”有自由自在、畅通无阻之意。

大雁北飞之地就是中原地带,它既是作者故乡的所在地,也是唐王朝中央政权的所在地。

诗人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地回到故乡,而自己却多年滞留异地,不禁愁思缕缕。

  这首诗短小精悍,含义隽永,余味无穷。

这原因,一方面是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情,融于字里行间,在平易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强烈的激情。

另一方面,写归雁的诗,往往都是先从大雁本身着笔,然后再抒发议论,然而这首诗却是先写思归的心情,一开始就直抒胸怀,先给读者一个思乡的强烈印象,然后再将描写的笔触对准空中的大雁,让生动的形象去充分体现作者的思想,给人以具象化的感觉,先赋而后兴。

  不仅使情景交融,也使思乡恋国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更为深长。

另外,在绝句格式上,这一首采用了对起散结的方式。

盛唐绝句重散行,四个散句起承转合,句与句之间不讲究对偶。

而此诗一、二句用了对偶。

后两句用散句,又纯任天然。

这样,在形式上把精巧与自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读来节奏优美,“神味高远”(浦起龙语)。

杜甫“常常把绝句作为遣兴手段,即兴漫成,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形式上有意识进行多种尝试。

”(周啸天《唐绝句史》)从这首五言绝句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717273747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