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旧居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今日始复来,怆多所悲。

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畴(chóu)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畴昔:往昔,从前。

畴:发语助词,无义。

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

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

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

一本作“十载”。

去还归:谓常来常往。

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始复来,恻(cè)怆(chuàng)多所悲。

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

恻怆:凄伤悲痛。

阡(qiān)陌不移旧,邑(yì)屋或时非。

阡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

邑屋:邑指县城。

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

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履(lǚ)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

邻老:邻居家的老人。

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往迹:过去的踪迹。

有处:意为某些地方。

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

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大化尽:指生命结束。

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

气力:指体力。

不及:不待。

衰:衰竭。

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

《礼记·王制》:“五十始衰。

”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

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拨置且莫念,一觞(shāng)聊可挥。

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

拨,拂开。

觞:古代一种酒器。

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畴(chóu)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畴昔:往昔,从前。

畴:发语助词,无义。

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

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

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

一本作“十载”。

去还归:谓常来常往。

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始复来,恻(cè)怆(chuàng)多所悲。

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

恻怆:凄伤悲痛。

阡(qiān)陌不移旧,邑(yì)屋或时非。

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阡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

邑屋:邑指县城。

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

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履(lǚ)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

邻老:邻居家的老人。

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

往迹:过去的踪迹。

有处:意为某些地方。

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

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大化尽:指生命结束。

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

气力:指体力。

不及:不待。

衰:衰竭。

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

《礼记·王制》:“五十始衰。

”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

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拨置且莫念,一觞(shāng)聊可挥。

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

拨,拂开。

觞:古代一种酒器。

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

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

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

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

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

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

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

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

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2、 张波.一种有意蕴的生活范式——陶渊明《归园田居》《移居》《还旧居》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14(01)

薤露

作者: 曹操 朝代: 魏晋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惟汉廿二世: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宏是二十二世。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沐猴而冠带: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猕猴;

冠,戴帽子。

知小而谋强:智小而想图谋大事,这里指的是何进。

犹豫不敢断,因狩(shòu)执君王。

狩: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是指少帝奔小平津的事情。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yāng)。

白虹为贯日:“白虹贯日”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贼臣持国柄:指董卓之乱。

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fán)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zhān)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瞻彼”两句: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汉朝自建国到现在已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

惟汉廿二世:汉代自高祖刘邦建国到灵帝刘宏是二十二世。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

沐猴而冠带: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猕猴;

冠,戴帽子。

知小而谋强:智小而想图谋大事,这里指的是何进。

犹豫不敢断,因狩(shòu)执君王。

做事又犹豫不决,致使君王(少帝)被劫。

狩:狩是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视,而古代史书上遵守“为尊者讳”的原则,往往以天子出逃或被掳为“狩”,这里是指少帝奔小平津的事情。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yāng)。

白虹贯日是上天给人间的凶兆,这应验在君王身上,而(何进)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白虹为贯日:“白虹贯日”是一种天象,指太阳中有一道白气穿过,古人以为这是上天预示给人间的凶兆,往往应验在君王身上。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乱臣贼子(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杀害君主,焚烧东京洛阳。

贼臣持国柄:指董卓之乱。

董卓乘着混乱之际操持国家大权。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fán)丧。

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献帝)被迫着西迁至长安,一路上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

瞻(zhān)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瞻彼”两句: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据《尚书·大传》中说,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灭亡后,经过殷墟,见到宫室败坏,杂草丛生,便写下了一首名为《麦秀》的诗以表示自己的感慨与对前朝的叹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

“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

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

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古诗源》)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

曹操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步出夏门行 艳

作者: 曹操 朝代: 魏晋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面对北伐和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如何为好。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心情更加伤感。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 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gāo)。

九江:这里指荆州一带。

皋:水边高地。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jié)石,心惆怅我东海。

碣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 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gāo)。

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

九江:这里指荆州一带。

皋:水边高地。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面对北伐和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如何为好。

经过至我碣(jié)石,心惆怅我东海。

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心情更加伤感。

碣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 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

气出唱

作者: 曹操 朝代: 魏晋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务务。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

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谣俗词

作者: 曹操 朝代: 魏晋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对酒

作者: 曹操 朝代: 魏晋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杂诗七首·其四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

容华:容貌。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湘沚:湘水中的小洲。

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

沚,水中小洲。

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

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hào)齿?

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

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shì)。

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

久恃:久留,久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

南国:古代泛指江南一带。

容华:容貌。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湘沚:湘水中的小洲。

湘水在湖南,入洞庭湖。

沚,水中小洲。

朝游北岸,夕宿湘沚,是以湘水女神自喻,应取意于屈原《九歌》。

此句一作“日夕宿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hào)齿?

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

薄朱颜:不重视美貌的人,这里指不重视有才德的人。

发皓齿:指唱歌或说话,这里是指推荐、介绍。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shì)。

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俯仰:低头扬头之间,极言时间之短。

荣耀:花开绚艳的样子,这里指人的青春盛颜。

久恃:久留,久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萧统《文选》选录曹植《杂诗》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是曹植诗歌中的著名篇章。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

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

曹操死后,他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踪大致在沅、湘、长江一带,《湘夫人》篇中有“闻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

曹植这首诗中的前四句,其构思用语,大约即从《湘君》、《湘夫人》篇生发而来。

《离骚》云:“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曹诗末二句又是从它们脱胎而出。

这种继承发展关系,可以帮助说明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元代刘履《文选诗补注》(卷二)释此篇题旨说:“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游息闲散之地,不见顾重于当世,将恐时移岁改,功业未建,遂湮没而无闻焉。

故借佳人为喻以自伤也。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也说:“此诗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

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

”刘、张两人的解释都是颇为中肯的。

曹植在《求自试表》一文中,强烈地表现了他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愿望,文中后面部分有云:“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

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

”这段话的意思与此篇“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二句的内容也是息息相通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的主题不是作者自伤,而是为曹彪鸣不平。

“佳人”盖指彪,时为吴王也。

《魏志》:彪于黄初三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

朝游夕宿,喻迁徙无定也。

”(见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一)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曹植与曹彪同受朝廷猜忌压抑,有同病相怜之感,黄节的看法可备一说,但证据毕竟不足。

徐公持同志说:“按曹彪虽膺过吴王的封爵,其封城却并不真在吴地。

当时自江以南,全在孙氏控制之下,曹彪无由得至江南。

他这个吴王封在寿春附近,此点曹植不会不知。

所以诗写‘南国’‘佳人’,‘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等等,不可能是指曹彪,而是借用楚辞的意境和成语,来抒发自己对‘时俗薄朱颜’的感慨,其主旨是怀才不遇。

”这样讲比较合乎情理。

  这首诗与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题相当,在艺术描写上却有丰腴与简约的区别,可进行一下比较。

《美女篇》全诗较长,节录如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独长叹。

  《美女篇》的主题,过去不少评论者都指出它是曹植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怀抱才能而不得施展。

如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

”《美女篇》与《杂诗》“南国篇”的主题相同,又同用比喻手法,城南美女与南国佳人,都是曹植自比。

《美女篇》“佳人慕高义”以下四句,说城南美女不为众人所理解,意思与“南国篇”的“时俗”二句相通,点明了“怀才不遇”的主旨。

“盛年处房室’二句,也与“南国篇”的“俯仰”二句一样,在结尾表现了深沉的慨叹。

上面《美女篇》的引文,在“攘袖”二句下省略了十句,这十句连同“攘袖”二句都是写城南女的姿态和装束,从各个方面来刻划她的美丽,而“南国”篇写佳人之美,仅用了“容华若挑李”一句,非常简括。

《美女篇》在其他方面的描写也较“南国”篇丰腴,但写美女姿态装束的一段尤为突出。

这两首诗同用比喻法写同一个主题,但使用了详略不同的写法,“南国”篇简练爽朗,《美女篇》华赡生动,在艺术上各擅胜场,用词造句毫无雷同之感,这里表现了曹植高超的写作才能。

  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这是对曹植诗歌很深刻的评语。

“情兼雅怨”是论思想内容,指出曹植诗具有“小雅怨诽而不乱”的特色,曹植后期的不少诗作,倾吐牢愁,的确多近似小雅的怨诽之词,《杂诗》“南国篇”、《美女篇》都是其例。

骨气即气骨,也就是风骨。

骨气奇高,是赞美曹植诗富有风骨,即富有爽朗刚健的风貌。

词采华茂,是赞美曹植诗语言华美丰富。

钟嵘主张诗歌应当“干之以风力(即风骨),润之以丹采”(《诗品序》),即以爽朗刚健的风骨为骨干,再用华美的辞采加以润饰,二者结合起来,达到优美的艺术境界。

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符合于他的艺术标准,所以获得极高评价。

明胡应麟在评曹植《五游》、《升天行》诸诗时云:“词藻宏富,而气骨苍然。

”(《诗薮》内编卷一)也是承袭了钟嵘的批评标准。

  曹植的诗,总的说来是风骨、词采二者兼备,但仔细分析,不同的诗篇在某一方面往往有所侧重,有的风骨更遒劲一些,有的词采更宏富一些。

他的部分诗篇,像《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等,大抵篇幅稍长,对偶句与铺陈语较多,其词采华茂的特色就显得更为突出,但也仍然具有风骨。

另外有一部分诗,像《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杂诗六首》等,大抵篇幅稍短,描写较简练,对偶句与铺陈语少,这类诗篇更鲜明地显示出骨气奇高的特色,但也仍然具有词采。

王世贞评曹植诗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

何以故?

材太高,辞太华。

”(《艺苑卮言》卷三)王世贞认为曹植诗成就低于曹操、曹丕,意见未必公允,但曹植诗在词采华茂这方面的确大大超过其父兄,特别如《箜篌引》、《美女篇》一类诗表现尤为突出。

王世贞又说:“子桓之《杂诗》二首,子建之《杂诗》六首,可入《十九首》,不能辨也。

”(同上)又从风格的质朴刚健方面对曹植的《杂诗》六首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并驾齐驱。

王世贞不喜华丽文风,所以对曹植作出这样的评价,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植的不同诗篇,在风骨和词采二者的某一方面的确有所侧重。

  《杂诗》“南国”篇这首诗,其中“时俗薄朱颜”二句,也是文采斐然;

但大体说来,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它虽然不像《美女篇》铺陈细致,词藻华美,但也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经得起吟咏咀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七哀诗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子妻。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

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参考资料: 1、 童岭. 释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J]. 古典文学知识,2010,(2):139-146. 2、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十卷古诗今选(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6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流光:洒下的月光。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余哀:不尽的忧伤。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dàng)子妻。

宕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qī)。

逾:超过。

独栖:孤独一个人居住。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zhuó)水泥。

清:形容路上尘。

浊: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扫(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逝: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参考资料: 1、 童岭. 释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J]. 古典文学知识,2010,(2):139-146. 2、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十卷古诗今选(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6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流光:洒下的月光。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余哀:不尽的忧伤。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dàng)子妻。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

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宕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qī)。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逾:超过。

独栖:孤独一个人居住。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zhuó)水泥。

夫君像是路上的轻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清:形容路上尘。

浊: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扫(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逝: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参考资料: 1、 童岭. 释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J]. 古典文学知识,2010,(2):139-146. 2、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十卷古诗今选(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6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

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

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

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

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光月夜,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该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

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

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的:“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

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

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

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成为“建安绝唱”。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

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

”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

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

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弃妇,“清路尘”指的是曹丕曹睿。

曹丕继位后不再顾念手足之情,疏远甚至防范著自己的亲弟。

曹睿称王时,曹植多次上表上书自试,终究无法获得任用。

所以曹植用了浊泥和清尘的远离相互映照,衬托出和兄长侄子形势两异的遥远距离。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

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

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

思妇见弃,不单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

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

曹植盼望着骨肉相谐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献功。

所以他说但愿能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长侄子的怀抱。

  第十五、十六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哀怨之情,直透长空。

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

曹丕曹睿始终防备怀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抱负就不能实现。

  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三国魏曹植《七哀诗》里的名句,这是坚决而执著的持守誓言。

独守十年,没有沉沦和颓废,思妇依旧祈愿自己化作长风,随风而去,与君相依,这是思妇此生唯一的期待。

子建也是如此。

他在认清无常荒诞的命运之后,并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长怀永慕,忧心如酲”(《应诏》)。

  曹植以弃妇自比是其后期诗歌的特色之一。

除了这首,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曹植这首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具有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

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齐地的琴瑟声是那么柔和婉转。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还有出自阳阿的奇妙舞蹈,来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在歌舞中饮酒过了三杯,我们解开衣袋尽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主人和宾客相互行礼,相互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青春年华不会再来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就像花叶虽然生长在华美的庭院之中,飘零之后也要重归于荒芜的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然而从古到今,谁能没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运本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258-262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阳阿:古之名倡阳阿善舞,后因以称舞名。讴:民歌。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258-262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齐地的琴瑟声是那么柔和婉转。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还有出自阳阿的奇妙舞蹈,来自京洛的著名歌曲。阳阿:古之名倡阳阿善舞,后因以称舞名。讴:民歌。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在歌舞中饮酒过了三杯,我们解开衣袋尽情享用了美味佳肴。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主人和宾客相互行礼,相互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青春年华不会再来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就像花叶虽然生长在华美的庭院之中,飘零之后也要重归于荒芜的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然而从古到今,谁能没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运本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258-262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这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游宴诗。它通过歌舞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感情变化,深 刻地展示了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人生短促的苦闷和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求交织成这首诗的主题,表现出“雅好慷慨”的时代风格。   这首诗的章法巧妙,很见匠心。诗歌在以较多的笔墨描写美酒丰膳、轻歌曼舞、主客相酬的情景之后,笔锋一转,吐露出欲求亲友忧患相济、共成大业的心愿,再转为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清醒地指出“盛时不再来”。至此,酒宴的欢乐气氛已扫荡一尽,乐极而悲来的心理历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引人回忆起开篇的浓艳之笔、富贵之景,更添几分悲怆之情。如此立意谋篇,称得上是思健功圆了。   诗中两个意蕴含蓄的设问句:“谦谦君子德,磐折欲何求”、“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是展示心理波澜的关键,透露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生死大关的思考。“欲何求”,“复何忧”,寓答干问,大有意在言外之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野田黄雀行

作者: 曹植 朝代: 魏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47-48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悲风:凄厉的寒风。

扬其波:掀起波浪。

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利剑: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势。

结友:交朋友。

何须:何必,何用。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捎(xiāo):挥击;

削破;

除去。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飞飞:自由飞行貌。

摩:接近、迫近。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47-48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悲风:凄厉的寒风。

扬其波:掀起波浪。

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利剑:锋利的剑。

这里比喻权势。

结友:交朋友。

何须:何必,何用。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

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捎(xiāo):挥击;

削破;

除去。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飞飞:自由飞行貌。

摩:接近、迫近。

“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47-48

5657585960 共7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