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夜来风雨梦难成,是处溪头听卖饧。

怪底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

感旧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

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

讵有青马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

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绮怀十六首·其十五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 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

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

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 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 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

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 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

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

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 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

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

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

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

“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 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

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

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

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感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薄幸:对女子负心。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薄幸,对女子负心。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尾联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此句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除了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也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诗《杂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癸巳除夕偶成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 2、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598页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漏:漏壶,古代计时仪器。迟迟:指时间过得很慢。潜:暗中,悄悄地。物外知:从时间流逝、外物变迁中感觉出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市桥:指作者家乡市镇中的桥。江南城镇多傍水为街,市中多桥。识:shí,在这里是认识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 2、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598页

卖花声·立春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少年行·男儿作健向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春兴·夜来风雨梦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夜来风雨梦难成,是处溪头听卖饧。怪底桃花半零落,江村明日是清明。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何事催人老?

是几处、 残山剩水,闲凭闲吊。

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脁。

总一样,文人宿草。

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

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来逢君笑。

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

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

有亦是,寒郊瘦岛。

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

残梦醒,鸡鸣了。

将之京师杂别

作者: 黄景仁 朝代: 清代

翩与归鸿共北征,登山临水黯愁生。

江南草长莺飞日,游子离邦去里情。

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

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

1234 共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