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贻乐府李芝秀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秀结梨园五色芝。

瑞云婀娜玉参差。

佩环摇影青霞洞,歌扇留香白雪词。

花可可,柳枝枝。

别情还似送春时。

洞箫吹月商颜远,采药人来好寄

【正宫】端正好_渔乐钓艇小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渔乐钓艇小苫寒波,蓑笠软遮风雨,打鱼人活计萧疏。

侬家鹦鹉洲边住,对江景真堪趣。

【滚绣球】黄芦岸似锦铺,白蘋渡如雪米莫。

野鸥闲自来自去,暮云闲或转或舒。

日已无,月渐出,映蟾光满川修竹,助风声两岸黄芦。

收纶罢钓寻归路,酒美色鲜乐有余,此乐谁如?

【倘秀才】睡时节把扁舟来缆住,觉来也又流在芦花浅处,荡荡悠悠无所拘。

市朝远,故人疏,有樵夫做伴侣。

【脱布衫】雨才过山色模糊,月初升桂影扶疏。

恰离了聚野猿白云洞口......更多

清江引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

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越调】天净沙_书怀二首香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书怀二首香奁名满青楼,羽衣人在黄州,罗帕春寒素手。

壮怀依旧,水声淘尽诗愁。

白头多病维摩,青大孤影姮娥,相对良宵几何?

玉人留坐,莺花十二行窝。

元夕金莲万炬花开.玉海千树香来,灯中东风暮霭。

彩云天外,紫箫人倚瑶台。

闺怨檀郎何处忘归?

玉楼小样别离,十二阑干偏倚。

犬儿空吠,看看月上荼蘼。

春夜深怀香捧金橙,哀弦声断银筝,宝鼎沉香火冷。

主人留听,紫云娘白雪新声。

梅轩席上琼琼分外横枝,真真月下吟诗,谁寄东风半纸......更多

【双调】水仙子_梅边即事好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梅边即事好花多向雨中开,佳客新从云外来。

清诗未了年前债,相逢且放怀,曲阑干碾玉亭台。

小树纷蝶翅,苍苦点鹿胎,踏碎青鞋。

次韵还京乐朝回天上紫宸班,笑倚云边白玉阑。

醉飞柳外黄金弹,莺啼春又晚,绿云堆舞扇歌鬓。

蕉叶杯葡萄酿,桃花马柞木鞍,娇客长安。

山斋小集玉笙吹老碧桃花,名鼎烹来紫笋芽。

山斋看了黄土画,荼蘼香满把,自然不尚奢华。

醉李白名千载,富陶朱能几家?

贫不了诗酒生涯。

山庄即事清泉翠碗茯苓香,暖雾晴丝......更多

【双调】殿前欢_次韵桂婆婆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次韵桂婆婆,云娘行酒雪儿歌。

倚南楼唤起东山卧,同入无何。

停杯问素娥,芳年大,不嫁空担阁。

朱颜去了,还再来么?

春情话相思,晓鸟啼在绿杨枝。

起来搔首人独自,谩写乌丝。

和梨园乐府诗,代锦帕回文字,诉玉女伤心事。

刘郎去后,燕子来时。

秋思写新愁,一声羌管满天秋。

骨崖崖人比山容瘦,孤倚南楼。

珠帘上玉钩,宝篆销金兽,画鼓催银漏。

关心渭水,回首并州。

归山伯人嫌,休官归去效陶潜。

山房幸有猿鹤占,试卷疏帘。

池边翠藓,......更多

【越调】霜角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新安八景花屏春晓初日沧凉,海霞摇曙光。

几招好山如画,晴蔼蔼,郁苍苍。

众芳,云景香,道人眠石床。

唤起南华梦蝶,莺啼在,绿垂杨。

练溪晚渡淡烟微隔,几点投林翮。

千古澄江秀句,空感慨,有谁索?

拍拍,水光白,小舟争过客。

沽酒归来樵叟,相随到,许仙宅。

南山秋色华盖亭亭,向阳松桂荣。

背立夜坛朝斗,直下看,老人星。

地灵,风物清,众峰环翠嬴。

千古仙山道气,谁高似,许宣平。

王陵夕照暮蝉声咽,几树白杨叶。

细细看云岚旧隐......更多

【双调】清江引_独酌玉笛一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独酌玉笛一声天地愁,便觉梅花瘦。

寒流清浅时,明月黄昏后,独醉一蹲桑落酒。

夜景醺醺绮罗欢笑彻,檀板歌声歇。

宝鼎串香绝,银烛灯花谢,玳筵前酒阑人散也。

情描金翠钿侵鬓贴,满口儿喷兰麝。

檀板撒红牙,皓齿歌白雪,定不定百般娇又怯。

卖花声·怀古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

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

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

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阿(ē)房(fáng)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suí)堤(dī)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

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

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

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阿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

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

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金谷名园: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

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

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美人自刎(wěn)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

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美人”句: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

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

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

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战火”句: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

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将军”句: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

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

见《后汉书·班超传》。

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涂炭:比喻受灾受难。

涂,泥涂;

炭,炭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曲组成。

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这组曲的赏析。

  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

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

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

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

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

“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

这与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

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

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

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

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

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

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

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

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

“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

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

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

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

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江引·秋怀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   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在归未有期但又存在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可能的情形下,生慨于寄身之处的旁景。而本作连“未有期”的吐诉都鼓不起勇气,心上的伤口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元曲三百首: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239
12345 共2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