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过故人庄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

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

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

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开:打开,开启。

轩:窗户。

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

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把:拿起。

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

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 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

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

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

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

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

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

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

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参考资料: 1、 高惠瑢.唐代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39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3、 刘征.唐诗随评.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99:311

清明即事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帝里:京都。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zhuó)茗(míng)聊代醉。

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帝里:京都。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空堂坐相忆,酌(zhuó)茗(míng)聊代醉。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茗:茶。

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

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

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

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

"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

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

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

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

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

"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

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

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

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

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田家元日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斗:指北斗星。

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

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指南,天下皆夏;

指西,天下皆秋;

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

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

禄:官吏的薪俸。

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

就:靠近。

耕父:农人。

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斗:指北斗星。

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

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指南,天下皆夏;

指西,天下皆秋;

指北,天下皆冬。

起:开始。

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无禄:没有官职。

禄:官吏的薪俸。

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

就:靠近。

耕父:农人。

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 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

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

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

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

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

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

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

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

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

白天。

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

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

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

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

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

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

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

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

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

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

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

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傅如一、姜剑云.唐宋诗词三十家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90

夏日南亭怀辛大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chǎng)。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恨:遗憾。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chǎng)。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恨:遗憾。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中宵 一作:终)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

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

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

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

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

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

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

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

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

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

”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

(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

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

“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

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

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

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

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7-78页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闻 一作:听)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闻 一作:听)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暝(míng)闻猿愁,沧(cāng)江急夜流。

(闻 一作:听)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

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

《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 还将两行泪,遥(yáo)寄海西头。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暝(míng)闻猿愁,沧(cāng)江急夜流。

(闻 一作:听)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

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维扬:即扬州。

《洞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 还将两行泪,遥(yáo)寄海西头。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遥寄:远寄。

海西头:指扬州。

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闻 一作:听)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

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

维扬,扬州的古称。

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

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

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

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

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

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

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

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

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

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

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

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

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

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

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

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

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

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

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

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

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万山潭作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座万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 .《全唐诗选注》 :线装书局 ,2002年 . 2、 许海山 .《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 .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

岭,这里指大庾岭。

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

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江南岭外之地。

岭,这里指大庾岭。

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

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梅花早:梅花早开。

北:一作“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初秋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

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

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

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不觉:不知不觉。

初秋:立秋左右。

清风:清凉的风。

习习:微风吹的样子。

重:再次。

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

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茅斋:茅草盖的房子。

莎:多年生草本植物。

露光:指露水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泊浔阳望庐山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挂席:张帆。

郭:外城。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

精舍,僧人所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挂席:张帆。

郭:外城。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

精舍,僧人所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

诗的起势高远。

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

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

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

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

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

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

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

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

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

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

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

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

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

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

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

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3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