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次(一作落日)望乡 文
与张折冲游耆闍寺 文
岘潭作① 文
送朱大入秦 文翻译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89-90页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游人:游子或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
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
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
值:价值。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脱:解下。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89-90页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文注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彩衣:同“采衣”。
《仪礼·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纷在房中南面”。
注:“采衣,未冠者所服”。
承欢:指侍奉父母。
孝廉(lián)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孝廉:应明经试者之称。
每年州举秀才、孝廉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称岁贡。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洛之越 文
问舟子 文翻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
黄昏时候,我询问划船人,前面还有多少路程?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船夫说:“河湾处正好停船,淮河里浪高风紧。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洗然弟竹亭 文翻译赏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6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吾与”句:我和你们几个兄弟。
二三子:语出《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鸿鹄(hú)志:指远大的志向。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鸿:大雁。
鹄:天鹅。
昔:一作“共。
”鶺(jí)鴒(líng)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
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
《诗经·小雅·常棣》:“鶺鴒在原,兄弟急难。
”后世用鶺鴒以喻兄弟。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假:借助。
毫翰:指毛笔。
亦借指文字、文章。
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
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达:旷达。
一作“远”。
“琴上”句:语出《晋书·陶潜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6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
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
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
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
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
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
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
“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
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
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6 2、 王艳萍.气: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3、 马利文.唐代咏竹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