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

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参考资料: 1、 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 7 》:巴蜀书社,2007年:197页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34页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jīng)旗,前后红幢(chuáng)绿盖随。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旌旗:古代旌旗仪仗。

幢:古代的帐幔。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zhī)。

烟雨微微,一片笙(shēng)歌醉里归。

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笙:簧管乐器。

参考资料: 1、 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 7 》:巴蜀书社,2007年:197页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34页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jīng)旗,前后红幢(chuáng)绿盖随。

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旌旗:古代旌旗仪仗。

幢:古代的帐幔。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zhī)。

烟雨微微,一片笙(shēng)歌醉里归。

彩画游船驶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

傍晚烟雾夹着微雨,在一片音乐歌声里,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笙:簧管乐器。

参考资料: 1、 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 7 》:巴蜀书社,2007年:197页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34页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

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词中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读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

描绘出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

“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秋荷所导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诗诗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34页

丰乐亭记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更多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3、 周济夫 等.欧阳修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20-225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yǎo)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样子。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畎:田地。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事简:公务简单。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名:起名,命名。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3、 周济夫 等.欧阳修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20-225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yǎo)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样子。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畎:田地。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事简:公务简单。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名:起名,命名。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3、 周济夫 等.欧阳修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20-225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75-578 3、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

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

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堤(dī)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zūn)前!

戴花:在头上簪花。

《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

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堤(dī)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

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zūn)前!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

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戴花:在头上簪花。

《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

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

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

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

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

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

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六幺”即“绿腰”,曲调名。

“拍”,歌的节拍。

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

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

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

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

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

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戏答元珍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归雁(yàn)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 云。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jiē)。“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冻雷:寒日之雷乡思:思乡、相思之情物华:自然景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归雁(yàn)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 云。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jiē)。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冻雷:寒日之雷乡思:思乡、相思之情物华:自然景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画地学书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líng)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huì)之学。

家贫,至以荻(dí)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zhé)成诵。

及冠,嶷(yí)然有声。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修始在滁(chú)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

反复多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líng)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huì)之学。

家贫,至以荻(dí)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zhé)成诵。

及冠,嶷(yí)然有声。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修始在滁(chú)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

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

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

反复多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

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参考资料: 1、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国书店,2003:6-10 2、 陈晓芬.欧阳修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33-35 3、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0-131 4、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88-189

清明上巳(sì)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diàn)车。

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xuān)哗(huá)。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参考资料: 1、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国书店,2003:6-10 2、 陈晓芬.欧阳修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33-35 3、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0-131 4、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88-189

清明上巳(sì)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diàn)车。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

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xuān)哗(huá)。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参考资料: 1、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国书店,2003:6-10 2、 陈晓芬.欧阳修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33-35 3、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0-131 4、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88-189

别滁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安排酒宴,热情地为我送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我只不过是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相聚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0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0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zhuó)酒花前送我行。

浓烂:形容鲜花灿烂。

轻明:一作“轻盈”。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xián)管作离声。

且:一作“只”。

离声:指别离歌曲。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0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0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zhuó)酒花前送我行。

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安排酒宴,热情地为我送行。

浓烂:形容鲜花灿烂。

轻明:一作“轻盈”。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xián)管作离声。

我只不过是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相聚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

且:一作“只”。

离声:指别离歌曲。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0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0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

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

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

《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

  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

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

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

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

“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

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

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

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

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

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

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

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

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

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

”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

“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后来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

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

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123

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海燕双来归画栋。

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

半醉腾腾春睡重。

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

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

花里黄莺时一弄。

日斜惊起相思梦。

伶官传序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更多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理:道理。岂:难道。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shǐ)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ì)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qiǎn)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náng),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言:世人说。以:把。立:即位。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乃:你的。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锦囊:丝织的袋子。前:在前。负:背负。及:等到。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旋:归,回。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hán)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īn),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yú)?《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方:正在。系:捆绑。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一夫:一个人。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及:等到。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抑:还是。本:探求,考察。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兴:使……兴旺。逸豫:安闲快乐。迹:迹象。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líng)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举:全,所有的。莫:没有人。忽微:极细小的东西。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理:道理。岂:难道。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shǐ)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qì)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qiǎn)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náng),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世言:世人说。以:把。立:即位。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乃:你的。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锦囊:丝织的袋子。前:在前。负:背负。及:等到。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旋:归,回。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hán)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óu)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īn),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yú)?《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方:正在。系:捆绑。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一夫:一个人。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及:等到。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抑:还是。本:探求,考察。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兴:使……兴旺。逸豫:安闲快乐。迹:迹象。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líng)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举:全,所有的。莫:没有人。忽微:极细小的东西。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对酒当歌劳客劝。

惜花只惜年华晚。

寒艳冷香秋不管。

情眷眷。

凭栏尽日愁无限。

思抱芳期随寒雁。

悔无深意传双燕。

怅望一枝难寄远。

人不见。

楼头望断相思眼。

2122232425 共1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