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书寄马 文
台城 文翻注译赏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
江雨霏(fēi)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
江雨霏(fēi)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
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
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
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
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
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
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
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
“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
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
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
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
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 “台城柳”的“无情”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章台夜思 文翻注译赏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
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殊:竟,尚。
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瑟:古代弦乐器。
多为二十五弦。
弦乐器,这里指乐声。
清瑟,即凄清的瑟声。
遥夜:长夜。
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
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
楚角:楚地吹的号角。
其声悲凉。
下:落下。
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
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芳草:这里指春光。
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
云:助词,有“又”义。
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
殊:竟,尚。
乡书:指家书,家信。
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
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
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
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
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
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
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
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
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
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
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
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
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
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
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
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
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
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
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
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
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
“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
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
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
“云暮”,即“迟暮”之意。
芳草绿了,又枯了;
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
“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
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
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
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
”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
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
“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
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
结句以景收绾。
“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
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
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
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
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
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春鸟 文
金陵图 文翻注译赏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逐:随,跟随。
《玉篇》:“逐,从也。
”这里可作迎合解。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老木:枯老的树木。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逐:随,跟随。
《玉篇》:“逐,从也。
”这里可作迎合解。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老木:枯老的树木。
’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36页 . 2、 徐中舒 等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武汉、成都 :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2年12月版 :第1598页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
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
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
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
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
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真个是画不成么?
”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
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
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
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
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
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96-1297页 .
古离别 文
合欢莲花 文
白樱桃(一作于邺诗) 文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 文
暖律变寒光,东君景渐长。
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
凤凰城已尽,鹦鹉赋应狂。
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
稻田 文翻注译赏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碧绿的池水涟漪满前陂,极目远望无边的滔田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更有那白鹭千点观不尽,穿过云烟来向这画中飞。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86-187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8-279 . 3、 严洁 .晚唐诗鉴赏 :凤凰出版社 ,2006 :566-568 .
绿波春浪满前陂(bēi),极目连云(bà)稏(yà)肥。
前陂:前面的池塘。
连云:一望无际好象同云相连。
稏:水稻的别称。
更被鹭(lù)鹚(cí)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千点雪:白色鹭鹭落入绿色水田中,如同千点雪花一样。
破烟:穿过烟云。
画屏:把前面的景象当成一幅画屏。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86-187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8-279 . 3、 严洁 .晚唐诗鉴赏 :凤凰出版社 ,2006 :566-568 .
绿波春浪满前陂(bēi),极目连云(bà)稏(yà)肥。
碧绿的池水涟漪满前陂,极目远望无边的滔田肥。
前陂:前面的池塘。
连云:一望无际好象同云相连。
稏:水稻的别称。
更被鹭(lù)鹚(cí)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更有那白鹭千点观不尽,穿过云烟来向这画中飞。
千点雪:白色鹭鹭落入绿色水田中,如同千点雪花一样。
破烟:穿过烟云。
画屏:把前面的景象当成一幅画屏。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86-187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8-279 . 3、 严洁 .晚唐诗鉴赏 :凤凰出版社 ,2006 :566-568 .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稻田》这首诗所描绘的江南水田风光,就从一个侧面间接地展示了创作背景所述的社会现实,间接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愉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
写景诗为人称道的是“诗中有画”,即用语言的勾勒描绘把周围的景物如画一般的状态呈现出来,这首诗即达到了这样的这样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幅极其优美恬淡的水田风光图。
这幅画的近景是满是绿波春浪的池塘和一望无边的肥美的稻田;
远景是蓝天、烟云和点点如雪的白鹭,还有那似有若无的濛濛水气。
这些景物浓淡相间,疏密得体,相映成趣。
池中的绿水和周围稻田,通过“极目”二字联系起来,使得画面无比开阔。
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作者置身此间,是何等心旷神怡。
同时,诗人又把眼前池塘和天上的白鹭,通过一个“飞”字巧妙地联起来。
这样,就使得近景和远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地面空间浑然一体。
在这幅图画中除了静态的描写外,还描写了划破静寂的动态。
前边说的清水池塘,连天的稻田,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又将如同“千点雪’的白鹭摄入画面,用一个“飞”字突然使这个画面活跃起来,更显得生机盎然。
不仅富有绘画美,而且《稻田》还具有绚丽的色彩美。
在这幅艺术画面上,“绿”浪碧波相迭,蓝天“白”鹭相映,彩云画屏色彩斑斓,堪称佳作。
这样,诗的意境便更加深邃而耐人寻味了。
总之,这首诗勾勒了一福优美的水田风光的图画。
其中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
诗人把这些巧妙地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通过短短的四句小诗描绘出来,语言精炼,构思巧妙。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86-187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8-279 . 3、 严洁 .晚唐诗鉴赏 :凤凰出版社 ,2006 :566-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