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

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

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

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

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

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

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

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

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

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

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

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秋山寄陈谠言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

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

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

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巴陵别刘处士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

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

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

“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

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

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

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歌行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

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

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旷野饶(ráo)悲风,飕(sōu)飕黄蒿草。

悲风:让人感觉凄凉的风声,也指凄厉的寒风。

饶:多,丰富。

飕飕:象声词,指风声。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同袍:同胞挚友。

《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汉家陵:汉代皇帝的陵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wú)鼠窠(kē)。

窼: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高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精灵:神仙精怪。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达命:知命,通达生命。

长歌: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旷野饶(ráo)悲风,飕(sōu)飕黄蒿草。

空旷的原野被凄凉的风声充斥,原野上长满了枯黄的蒿草。

悲风:让人感觉凄凉的风声,也指凄厉的寒风。

饶:多,丰富。

飕飕:象声词,指风声。

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把马的缰绳系住,我依靠在白杨树上,有谁知道我的怀抱所向呢。

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和那些同胞相逢的时候我们都衰老年高。

同袍:同胞挚友。

《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向北登上汉家的陵墓,又向南眺望长安的大道。

汉家陵:汉代皇帝的陵墓。

下有枯树根,上有鼯(wú)鼠窠(kē)。

陵墓下面有枯树根,有鼯鼠的巢穴。

窼:巢穴。

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刘邦的子孙已经无处可寻了,陵墓前千百年也没有人经过。

高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

陵墓中的宝玉频频被盗掘,神明又能怎么办呢。

精灵:神仙精怪。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人应该对命运保持通达,有酒的时候就该放声高歌。

达命:知命,通达生命。

长歌:放声高歌。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送柴侍御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

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

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

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133页

塞下曲四首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平沙:广漠的沙原。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一作“漏”,一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 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总征:普遍征召。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黜(chù):贬斥,废免。寻:不久。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平沙:广漠的沙原。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足:一作“漏”,一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 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总征:普遍征召。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黜(chù):贬斥,废免。寻:不久。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其二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其三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第三、四句写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接着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纷纷”,将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隐愤难平,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声,这是作者那颗忠直爱国殷殷之心的自然流,虽然这次惨败,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务,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   其四   第四首前两句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将军。然后写将军的部下都前来祭奠他,他的死讯使广大的北方边境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生前深孚众望,深受士卒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风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   第五、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塞上曲·其一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

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

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澹(dàn):水缓缓地流。

演漾:水流摇荡。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冉(rǎn)冉:渐渐。

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

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

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共:一作“其”。

如何:一作“何如”。

吹:一作“出”。

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 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

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

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

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

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

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

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

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

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

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

诗的开头点出“南斋”;

二句点“明月”;

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

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

七、八句转写忆故友;

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8-210

龙标野宴

作者: 王昌龄 朝代: 唐代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

“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

——这似乎是魏晋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

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

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

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

“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

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