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桐江隐者(一作许浑诗)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潮去潮来洲渚春,山花如绣草如茵。

严陵台下桐江水,解钓鲈鱼能几人。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

死绥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贺崔大夫崔正字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内举无惭古所难,燕台遥想拂尘冠。

登龙有路水不峻, 一雁背飞天正寒。

别夜酒馀红烛短,映山帆满碧霞残。

谢公楼下潺湲响,离恨诗情添几般。

杜牧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更多

秋夕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
银烛秋光冷画屏(píng),轻罗小扇扑流萤(yíng)。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jiē)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
银烛秋光冷画屏(píng),轻罗小扇扑流萤(yíng)。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jiē)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

赤壁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著 吴兆基 编.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20 2、 蘅塘退士 著 金性尧 编.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56-357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8-50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著 吴兆基 编.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20 2、 蘅塘退士 著 金性尧 编.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56-357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8-50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著 吴兆基 编.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20 2、 蘅塘退士 著 金性尧 编.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56-357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8-50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题乌江亭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

“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

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7-48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遣怀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江南 一作:江湖;

纤细 一作:肠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江南 一作:江湖;

纤细 一作:肠断)失意潦倒,携酒漂泊江湖,沉湎于楚灵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江南 一作:江湖;

纤细 一作:肠断)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飘泊江湖。

魄一作拓。

楚腰:指细腰美女。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飞燕外传》)。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一作三年。

青楼:旧指精美华丽的楼房,也指妓院。

薄幸:薄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江南 一作:江湖;

纤细 一作:肠断)失意潦倒,携酒漂泊江湖,沉湎于楚灵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

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飘泊江湖。

魄一作拓。

楚腰:指细腰美女。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飞燕外传》)。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十年:一作三年。

青楼:旧指精美华丽的楼房,也指妓院。

薄幸:薄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江南 一作:江湖;

纤细 一作:肠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此追忆扬州岁月之作。

杜牧于公元833-835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

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

从此诗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

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

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之什。

《唐人绝句精华》云:“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兀傲不平之态。

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龊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

”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

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

“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

楚腰,指美人的细腰。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

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

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

“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

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

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

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

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

“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

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

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

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

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

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

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

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6-1097页

题扬州禅智寺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19页 2、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48页

雨过一蝉噪(zào),飘萧松桂秋。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蝉噪:指秋蝉鸣叫。

飘萧:飘摇萧瑟。

青苔满阶砌(qì),白鸟故迟留。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阶砌:台阶。

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

故:故意。

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ǎi)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暮霭:黄昏的云气。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

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

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

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

廛闬扑地,歌吹沸天。

”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

歌吹,歌声和音乐声;

吹,指吹奏乐器。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19页 2、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48页

南陵道中 / 寄远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 .杜牧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07 . 2、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北京 :朝华出版社 ,1991 . 3、 贺新辉 .唐诗精品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客:作者自指。

孤迥:指孤单。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 .杜牧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07 . 2、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北京 :朝华出版社 ,1991 . 3、 贺新辉 .唐诗精品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客:作者自指。

孤迥:指孤单。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 .杜牧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07 . 2、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北京 :朝华出版社 ,1991 . 3、 贺新辉 .唐诗精品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至于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

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似乎告诉读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

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

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95-1096 .

1617181920 共4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