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背戏 文
长安新技出宫掖,喧喧初遍王侯宅。
玉盘滴沥黄金钱, 皎如文龟丽秋天。
八方定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
投变转动玄机卑,星流霞破相参差。
四分五裂势未已, 出无入有谁能知。
乍惊散漫无处所,须臾罗列已如故。
徒言万事有盈虚,终朝一掷知胜负。
修门象棋不复贵, 魏宫妆奁世所弃。
岂如瑞质耀奇文,愿持千岁寿吾君。
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渔翁 文翻注译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5-296页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jí)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5-296页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jí)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5-296页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
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
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
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
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
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
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
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
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
“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
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
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
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
……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
”(《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
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
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
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
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
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
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
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
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33-934页 .
早梅 文翻注译赏
段太尉逸事状 文翻注译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文翻注译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liăo):懂得,明白。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liăo):懂得,明白。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
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
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
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
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
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
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
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
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
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
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
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
”(《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
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
“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
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
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
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
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
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
”(《柳宗元集》卷二五)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
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
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
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工具;
而他自己最终也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
先看前四句:“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
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
“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
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
“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
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
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
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
再看结尾二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
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
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
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
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
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
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
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
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驳复仇议 文翻注译赏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 文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新植海石榴 文翻译赏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
新栽海石榴,身短气弱实堪悯。
想它来前意,青云之志满蓬瀛。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月淡寒风起,空前瑟瑟待天明。
去日依稀梦,犹望醒时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宝珠盈枝挂,粪土之壤岂有情。
榴花满庭艳,莓苔之间红霞映。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眼前憔悴形,珠光宝气锁芳根。
种花人不解,试问去岁为谁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
新栽海石榴,身短气弱实堪悯。
想它来前意,青云之志满蓬瀛。
弱植:软弱,扶不起来。
意谓新移 的海石榴沿尚未成活,不盈尺,高不足一尺。
远意:意趣高远。
驻:扎,指生长。
蓬瀛 :即蓬莱瀛州,海上仙山。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月淡寒风起,空前瑟瑟待天明。
去日依稀梦,犹望醒时彩云生。
空阶:空空的台阶:曙:曙光,意谓石榴在寒月空阶是等待黎明。
幽梦:隐隐约约的梦境。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宝珠盈枝挂,粪土之壤岂有情。
榴花满庭艳,莓苔之间红霞映。
擢(zhuó浊):拔,抽。
意谓石榴在肥土的滋润下会茁壮成长。
珠树:神话中能结珠的树,这里想象满树石榴如珠美丽。
莓苔:青苔。
琼英:琼:赤玉。
英:花。
这里想象满树石榴花的光艳。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眼前憔悴形,珠光宝气锁芳根。
种花人不解,试问去岁为谁荣?
芳根:指石榴的根,閟(bì毕)闭门,颜色,指石榴花果美丽。
意谓往日美丽的花果现在全保留在它的根中。
徂岁:徂(cú殂)流逝,指过去的岁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读诗须从诗题读起,这是读诗的决窍之一,前人早有定论。
古之论柳者,早有发现柳公作诗,必在诗题上下细致工夫的。
“柳州五言刻意陶谢。
兼学康乐制题。
”可见柳宗元在诗题处 “皆极用意”。
因此,读柳诗是不可不细推敲其诗题的。
且按下诗题,先看看诗的内容: 首句“弱植不盈尺”,这肯定是写石榴了。
这一株石榴,因为刚刚种下尚未成活,枝叶萎蔫不振,全无生气。
它高不盈尺,弱不堪扶。
这便是扑面而映入读者眼前的一株海石榴。
我国石榴的种植,始于汉代。
是由出使西域的张骞从西域安国带回来的,所以又称“安石榴”。
柳宗元所种必不是此。
“海石榴”的称呼,大概行于唐代。
是指从古朝鲜(海东)传入的,当是石榴的另一品种,以其来自海外,故名,也因为其来自海外,才让人很容易想起仙山琼阁的蓬菜三岛。
这样才有了第二句,“远意驻蓬瀛”。
意思是说:别看我现在这副样子,我在故乡蓬瀛时,是有万丈雄心,是有青云之志的。
那生机勃勃的样子也是可以想象的。
这样看来,首联二句都是这株可怜的海石榴的自述了。
这就为把这首诗,作为一首咏物诗来读,奠定了基础。
颔联云:“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时间在悄悄的流逝,月亮在寒夜中静静地运行,那阵阵凉意袭来,直逼这可怜的石榴。
赶快天亮吧,太阳升起的时候,才会有生的希望。
就在这寒夜中,石榴做了一个梦,这当然是一个美梦,满树的绿叶红花,当然是比彩云更美。
但关键的问题是,这梦境是对过去的追忆,还是对未来的憧憬。
同时还要知道,做梦的石榴尚挣扎在死亡线上。
颈联不难理解,只是将那彩云般的梦,变得更具体。
珍珠般的果,红玉般的花,颇费思考的,是“粪壤”和“莓苔”两个词。
由这两个词所构成的环境,人们是难以把它和“琼英”“珠树”联系起来的。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石榴对这恶劣的生存环境,充满了忧虑,也不乏怨恨。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谁也难以指望海石榴会长成玉树琼花。
原来在这美好的梦边上潜滋暗长着的,却是死亡的恶梦。
它会压倒一切,甚至是希望。
美梦是短暂的,而梦魇一般的却是现实。
早已失去了的勃勃生机和凌云壮志,早已失去了的妩媚身姿和绚丽的光彩,都不知到了哪里。
如果说它们并未丧失殆尽。
那么,也只是残存在那尚有一线生气的根中了。
这便是“芳根閟颜色”的全部内涵,是石榴的丝丝哀叹,也是残酷的现实对梦的无情摧残。
“荣”,是繁荣,是开花,是结实,总之是生之辉煌。
“徂岁”,是指过去了的岁月。
据此看来,该石榴在遭此劫难之前,的确是有过一段玉树琼花,彩云霞霓的辉煌经历,当然,那是在仙山琼阁,而不是眼前的“莓苔”“粪壤”。
回过头去,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成就,竟是这样令人沮丧,令人难以相信,甚至自己也不明白“徂岁为谁荣”了。
这一问,含有无限的哀,无限的悔,无限的怨,无限的恨。
诗读到这里,读者一定不会否定,《新植海石榴》是一首咏物诗。
只不过所咏的是一株正历遭劫难,前途未卜的海的石榴,是一株从蓬莱仙境降迁到粪土之壤的海石榴。
只要读者联系柳公的身世经历,就不难发现,这株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的石榴,正是柳公的自画像。
根本无法区分得开,哪是石榴,哪是柳公。
这种物我浑然一体的意境,正是王国维所认为的,非得“豪杰之士能自树立”的“无我之境”。
正因为这株海石榴与柳宗元有着这非同寻常的缘份,诗人对它的钟爱和呵护便非同一般。
柳集中另有《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一诗中云:“几年封植爱芳丛”,可见这株石榴最终活了下来。
这自是题外之话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杂曲歌辞·杨白花 文
茅檐下始栽竹 文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
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
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浦,旖旎附幽墀。
贞根期永固,贻尔寒泉滋。
夜窗遂不掩,羽扇宁复持。
清泠集浓露,枕簟凄已知。
网虫依密叶,晓禽栖迥枝。
岂伊纷嚣间,重以心虑怡。
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
不见野蔓草,蓊蔚有华姿。
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