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 文翻注译赏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两种野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两种野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
——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
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
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闽中秋思 文翻注译赏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
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只堪:只能的意思。
图画:指画画。
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
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只堪:只能的意思。
图画:指画画。
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
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
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
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
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
南边是海,海浪滔滔。
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
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
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
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
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
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
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