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

后生相动何寂寥, 君有长才不贫贱。

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

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9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放声吟咏。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9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放声吟咏。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7-68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3-64 . 3、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9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45-647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14-215 .

浣溪沙·荷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

请问哪里莲花最多?

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问云句:袭用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诗“问言何处荚蓉多”句。

下句“画楼南畔”是“何处”的回答。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

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

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光阴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无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

唐人郑谷《样潼岁暮》诗:“美酒消磨日”、欧阳修《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诗“万事消磨酒百分”。

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45页 3、 薛玉峰著,苏东坡词今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09,第163页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上片首写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颍州西湖是安徽的风景名胜,其十里荷花更是秾丽迷人。

人谓“东坡处处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颍州也有西湖,“性本爱丘山”的词人,他吟咏湖山,并热爱湖山。

在十里荷香的颍州西湖,必会引发他描摹湖景的无限乐趣,故下文云:“画楼南畔夕阳和”。

在四面依依垂杨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词人又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正挂着一轮温和的夕阳,五彩的晚霞笼罩天空,映照着水波荡漾的湖面,给人以舒展惬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转折,从快意煞时转向孤寂哀伤:“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天气乍凉引发了词人的寂寞感,真实而自然,但实际上,并非天凉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词人内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缘故,天凉只是气候的诱因而已。

此时的词人,可谓壮志难酬而心存忧虑,他在朝中屡遭小人攻讦和当轴者的忌恨,被迫“补外”作地方官。

词人此时正是在三次被排挤而“补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使他厌倦仕途、崇尚归田。

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说自己且忧中取乐,躲进荷花丛中来听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此词作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的盛开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

全词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强烈反差,寄慨遥深。

本欲在淡泊利禄中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然而实际上却是“剪不断、理还乱”,使自己陷入愈加难以解脱的矛盾苦闷之中。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6-1128页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

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

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赠荷花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hàn)萏(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诗经·山有扶苏》之“隰有荷华”,刘桢《公宴》诗:“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shà)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hàn)萏(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诗经·山有扶苏》之“隰有荷华”,刘桢《公宴》诗:“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卷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冯延巳《忆江南》词之一:“玉人贪睡坠钗云,粉消妆薄见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shà)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 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 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huàn)梗(gěng)犹泛,故园芜(wú)已平。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 2、 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

”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

”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

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

蝉在告诫什么呢?

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

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

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流莺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

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

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yīng)漂(piāo)荡复参(cēn)差(cī),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zhuàn)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啭: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yīng)漂(piāo)荡复参(cēn)差(cī),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

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参差: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

巧啭(zhuàn)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

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啭:鸟宛转地鸣叫。

佳期:美好的时光。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风朝”二句:《汉书·郊祀志》:“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东方朔传》:“起建章宫,左凤阙,右神明,号千门万户。

”此联写京华莺声,无论风露阴晴、门户开闭,皆漂荡啼啭不已。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不忍:一作“不思”。

凤城:此借指京城长安。

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此句言凤城虽有花枝,而流莺难以借寓,故有伤春之苦吟,而令人不忍卒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71 . 2、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2-213 .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

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张《会笺》系此诗为大中三年(849)春长安之作。

此诗乃苦闷之词,写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

全诗咏物抒情,借流莺自喻,寄托身世之感。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云:"此作者自伤漂荡,无所归依,特托流莺以发叹耳。

渡陌临流,喻己之东川、岭表,身不由己也。

"此诗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

张《会笺》曰:"含思宛转,独绝今古。

"   这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

写作年份不易确定。

从诗中写到“漂荡”、“巧啭”和“凤城”来看,可能是“远从桂海,来返玉京”以后所作。

宣宗大中三年(849)春,作者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天官补吏府中趋,玉骨瘦来无一把”(《偶成转韵》),应是他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

参差,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

“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

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

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

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

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

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

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象是“不自持”的注脚。

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

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

这一联和《蝉》的颔联颇相似。

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

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

“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颈联承上“巧啭”,仍写莺啼。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

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

这一联是两个略去主、谓语的状语对句构成的,每句中“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优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

“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初唐诗人李义府《咏乌》云:   “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

”末句从此化出。

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

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

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

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

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 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

末句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0-1212 .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鹂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是在哪个时代契芯部落来到了阴陵,世世代代为朝廷效力,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雪压千帐的寒夜营前的大旗迎风飘卷,军情紧急的清晨,传书的军骑越河踏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西蕃的男儿背负着小孩来青冢归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壶盛酒到白登劳军。

日晚鹂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在黄昏时节你来到碎鸟鹈泉边打猎,路上的行人远远就认出你这位郅都鹰。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 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金缕曲·慰西溟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何事添凄咽?

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

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

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

又萧寺,花如雪。

何事添凄咽?

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

听谯鼓,二更彻。

什么事让你哽咽哭泣呢?

纵然命运不济使你试而不第那又如何,不要自己折磨自己。

人世间的事自古以来都是失意多于如意,更何况才气太高也。

会使自己的福气受损,你独坐在高城上,仰望北斗七星,吹笛自乐,听更鼓报夜。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

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

又萧寺,花如雪。

大丈夫不要因为仕途不顺而急躁,不如索性学习范蠡泛游五湖,消闲隐居,怡然自得。

纵然有像秋雨一般流不尽的眼泪,也应该洒向知己者。

不要羡慕那些位列朝堂的人,京城里永远是这般熙熙攘攘的景象,人们忙着争名逐利,不如就让秋风把这京城的月亮吹凉,你且以达观处之吧。

你所住的寺院中鲜花盛开,正如雪花般散落。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0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34页

何事添凄咽?

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

听谯鼓,二更彻。

“但由他”二句:簸弄,玩弄、播弄。

磨涅,磨砺浸染。

比喻所经受之考验或外界之影响。

《论语·阳货》:“不曰坚乎?

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此二句谓既然命运不济,试而不第,那就放开胸怀,任老天爷播弄,不能因此而折磨自己。

“独卧”二句:意谓远离繁华闹市,归隐山林,独自高眠,卧看北斗七星,吹笛自乐。

蒙床:用莱草茎编织的床。

北斗:指北斗七星,古代诗文中常以北斗喻指朝廷,故此处亦寓含不忘朝廷之意。

玉笛:笛之美称。

谯(qiáo)鼓:指谯楼上之鼓声。

古代于城门望楼之上置鼓,为鼓楼,击鼓以报时。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

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

又萧寺,花如雪。

“丈夫”三句:因人热,谓大丈夫不要因求官求仕不得而躁急。

热:热中、躁急之意,《孟子·万章上》:“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朱熹注云:“热中,燥急心热也。

”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浮舟太湖,易名鸱夷子皮,陶朱公。

后人以此为不贪官位,隐居自适之典。

料理,安排、安置。

此三句意谓虽求官不成,但正好学作范蠡,泛游五湖,消闲隐居,陶然自乐。

“泪似”二句:秋霖,秋雨。

野田黄蝶,谓郊野田间黄蝶蹉跎(cuō tuō)蹁跹(piān xiān)之景,可引申为家园、知己。

此二句是说纵有伤情之泪,亦当洒向知己者。

承明班列:承明,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为入朝、在朝为官之典。

班列,位次,即朝班之位次。

“马迹”二句:意谓京城里的衮衮诸公忙于仕途上的奔走,又十分得意,而西溟却独不得际遇,不过应以达观处之,任那些得意人儿去奔忙。

吹冷长安月,喻在京为官的希望破灭了。

萧寺:西溟居京时曾寓萧寺。

姜西溟在为纳兰撰写的《祭文》中云:“于午未间,我蹶而穷,百忧萃止,是时归兄,馆我萧寺。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0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34页

何事添凄咽?

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

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

须知道、福因才折。

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

听谯鼓,二更彻。

什么事让你哽咽哭泣呢?

纵然命运不济使你试而不第那又如何,不要自己折磨自己。

人世间的事自古以来都是失意多于如意,更何况才气太高也。

会使自己的福气受损,你独坐在高城上,仰望北斗七星,吹笛自乐,听更鼓报夜。

“但由他”二句:簸弄,玩弄、播弄。

磨涅,磨砺浸染。

比喻所经受之考验或外界之影响。

《论语·阳货》:“不曰坚乎?

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此二句谓既然命运不济,试而不第,那就放开胸怀,任老天爷播弄,不能因此而折磨自己。

“独卧”二句:意谓远离繁华闹市,归隐山林,独自高眠,卧看北斗七星,吹笛自乐。

蒙床:用莱草茎编织的床。

北斗:指北斗七星,古代诗文中常以北斗喻指朝廷,故此处亦寓含不忘朝廷之意。

玉笛:笛之美称。

谯(qiáo)鼓:指谯楼上之鼓声。

古代于城门望楼之上置鼓,为鼓楼,击鼓以报时。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

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

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

又萧寺,花如雪。

大丈夫不要因为仕途不顺而急躁,不如索性学习范蠡泛游五湖,消闲隐居,怡然自得。

纵然有像秋雨一般流不尽的眼泪,也应该洒向知己者。

不要羡慕那些位列朝堂的人,京城里永远是这般熙熙攘攘的景象,人们忙着争名逐利,不如就让秋风把这京城的月亮吹凉,你且以达观处之吧。

你所住的寺院中鲜花盛开,正如雪花般散落。

“丈夫”三句:因人热,谓大丈夫不要因求官求仕不得而躁急。

热:热中、躁急之意,《孟子·万章上》:“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朱熹注云:“热中,燥急心热也。

”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浮舟太湖,易名鸱夷子皮,陶朱公。

后人以此为不贪官位,隐居自适之典。

料理,安排、安置。

此三句意谓虽求官不成,但正好学作范蠡,泛游五湖,消闲隐居,陶然自乐。

“泪似”二句:秋霖,秋雨。

野田黄蝶,谓郊野田间黄蝶蹉跎(cuō tuō)蹁跹(piān xiān)之景,可引申为家园、知己。

此二句是说纵有伤情之泪,亦当洒向知己者。

承明班列:承明,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为入朝、在朝为官之典。

班列,位次,即朝班之位次。

“马迹”二句:意谓京城里的衮衮诸公忙于仕途上的奔走,又十分得意,而西溟却独不得际遇,不过应以达观处之,任那些得意人儿去奔忙。

吹冷长安月,喻在京为官的希望破灭了。

萧寺:西溟居京时曾寓萧寺。

姜西溟在为纳兰撰写的《祭文》中云:“于午未间,我蹶而穷,百忧萃止,是时归兄,馆我萧寺。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10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34页

商山麻涧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 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岚(lán)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雉(zhì):野鸡。

牛巷:牛儿进巷了。

鸡埘(shí):鸡儿进窝了。

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

茜(qiàn)袖:大红色的衣袖。

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

簪(zān):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

计:生计。

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 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岚(lán)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

雉(zhì):野鸡。

牛巷:牛儿进巷了。

鸡埘(shí):鸡儿进窝了。

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

茜(qiàn)袖:大红色的衣袖。

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

簪(zān):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

计:生计。

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 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

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

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

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

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

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

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息之处。

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引得诗人兴奋不已,催车前行。

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

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

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

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

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

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

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

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

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

此时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

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08-609页

1112131415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