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
木偶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ǒu xì演员操纵木偶,配以对话、音乐、歌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古代称傀儡戏。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形式的不同,有演员在上空提线操纵木偶表演的提线木偶;演员将手掌套在木偶体内操纵其表演的布袋木偶;演员用三根棍子举起木偶并操纵其表演的杖头木偶。中国木偶戏大多用戏曲曲调演唱,并有多种流派风格。
柳枝
档调
档调的同义词反义词
dàng tiáo/diào1.档子班艺人所唱的曲调。
梗调
梗调的同义词反义词
gěng tiáo/diào1.难奏的曲调。
滇剧
滇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diān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二黄。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语音,约于道光年间形成滇剧。剧目有《闯宫》、《牛皋指旨》、《借亲配》等。
白剧
白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bái jù白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白族聚居区。曾名“吹吹腔”,源于明代弋阳腔,清乾隆年间已流行。20世纪50年代吸收白族大本曲曲调,改今称。兼用白语、汉语,唱腔分平腔、高腔、流水等。剧目有《望夫云》等。
皮影戏
皮影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pí yǐng xì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被灯光照射的白色幕布后操纵影人,使幕布上出现做各种动作的人物影像,配以对话、歌唱和音乐。中国皮影戏在北宋已很流行,称为“影戏”。据有关资料,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近代各地按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影人原料的不同,而有不同剧种。如河北的“滦州影”(“驴皮影”),山西的“纸窗戏”,东北的“照条儿”等。
石玉昆
石玉昆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dàn yù kūn清代子弟书演员。道光、咸丰年间人。满族。演唱西城调子弟书,自弹三弦自唱。嗓音嘹亮,所唱曲调被称为“石韵”。小说《三侠五义》是在他说唱的《龙图公案》基础上改编而成。
破瑟
破瑟的同义词反义词
pò sè1.《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以"破瑟"形容悲怆的曲调。
移宫易羽
移宫易羽的同义词反义词
yí gōng yì yǔ宫、羽:古代乐曲中的两种曲调名。原指乐曲换调。后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所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