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界

十八界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bā jiè1.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吠陀

吠陀的同义词反义词
fèi tuó1.[梵Veda]意为"知识"。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早期文献,包括《黎俱》﹑《夜柔》﹑《娑摩》和《阿闼婆》四部本集及《森林书》﹑《奥义书》﹑《法经》等。"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多罗

多罗的同义词反义词
duō luó1.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 2.食器。 3.脂粉盒。 4.鲁莽。 5.满语美称,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又称郡王﹑贝勒的女儿为"多罗格格"。

大乘

大乘的同义词反义词
dà chéng1.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的同义词反义词
pó luó fú tú印度尼西亚佛教艺术古建筑。梵文意为“山丘上的佛塔”。建于公元8-9世纪。用石块砌成。有十层平台:一至七层方形,共有四百三十二个神龛;八至十层为圆形,中央有高7米的主佛塔,周围环绕七十二座小塔,气势雄伟。

工巧明

工巧明的同义词反义词
gōng qiǎo míng1.[梵文?lipakarmasth?na-vidy?]印度古代教育科目五明之一。工艺﹑数学﹑天文﹑星象﹑音乐﹑美术等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总称。

布萨

布萨的同义词反义词
bù sà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悉昙

悉昙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 tán1.亦作"悉檀"。 2.梵文Siddanta的音译,意为成就。

曼殊室利

曼殊室利的同义词反义词
màn shū shì lì1.梵文的译音。也译作文殊师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等。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与普贤左右随侍释迦牟尼,司智慧。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杜多

杜多的同义词反义词
dù duō1.梵文Dhūta的译音,亦译作"头陀"。谓除去衣﹑食﹑住三种贪欲。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
12345 共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