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使

安抚使的同义词反义词
ān fǔ shǐ1.官名。隋代曾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抚恤经过战争的地区或灾区,称安抚使。宋代为掌管一方军民两政之官,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州﹑知府兼任。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称安抚大使。辽金元称安抚使或安抚司,设在西南边远地区。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

撤退

撤退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è tuì退出原有阵地或所据地区:我军主动撤退,是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

普天堡战斗

普天堡战斗的同义词反义词
pǔ tiān bǎo/bǔ/pù zhàn dǒu/dòu朝鲜抗日斗争中的重要战役。1937年6月,金日成率领朝鲜人民革命军主力部队,越过鸭绿江,奇袭日本“国境警备”的主要据点之一普天堡,全歼日本驻军,旋即胜利返回根据地。这一胜利,鼓舞了朝鲜人民的斗争信心。

残敌

残敌的同义词反义词
cán dí1. 敌军主力被歼后残存的敌人。如:歼灭残敌。

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 yī yě zhàn jūn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主力部队发展而成。1947年3月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同年7月改编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2月改为第一野战军。曾发动延安保卫战等战役,解放了西北全境。1949年11月与西北军区合并,次年5月第一野战军番号被撤销。

第三野战军

第三野战军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 sān yě zhàn jūn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新四军大部和山东八路军一部发展而成。1945年10月和11月分别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1947年1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2月改为第三野战军。曾参与发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整个华东大陆及沿海大部岛屿。1950年4月,第三野战军番号被撤销,8月并入华东军区。

第二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 èr yě zhàn jūn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及地方部队发展而成。1945年8月组成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1946年6月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7年6月主力强渡黄河,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改为第二野战军。曾参与发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西南战役。解放了中原、华中和西南广......更多

萧朝贵(约1820-1852)

萧朝贵(约1820-1852)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o zhāo/cháo guì (yuē/yāo 1820-1852)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西武宣人。贫苦农民出身。1846年参加拜上帝会。曾假托天兄附体,取得代天兄传言的特权。金田起义时领前军主将,后封为西王。在攻打长沙时中炮牺牲。

进军大别山

进军大别山的同义词反义词
jìn jūn dà/dài/tài bié/biè shān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别山区实施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以主力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至7月28日,歼敌约六万人。接着,主力继续南下,于8月27日挺进至大别山地区。至11月解放鄂豫皖的广大地区。此后,粉碎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至1948年3月建立中原解放区。进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èn nán/nā guān dà/dài/tài jié中法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1885年,法军攻占谅山后进犯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筑墙挖沟积极备战。3月,法军两千余人分三路来犯,均被击退。后法军主力猛扑关前,年近七十的冯子材率部奋勇杀敌,在越南人民支持下大败法军,并乘胜攻克谅山等地。是役法军死伤近三百人,法国茹费理内阁亦因此倒台。
12345 共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