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4-1955)

拼音:huánɡ bīn hónɡ (1864-1955)首字母大写:HBH(1864-1955)五笔:amw pr jag (1864-1955) 黄宾虹(1864-1955)的同义词反义词
画家。初名懋质,又名名质,字朴存、朴人,号宾虹,又号予向、虹庐等,祖籍歙县(今属安徽),生于金华(今属浙江)。南社社员。曾任教于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建国后任中国美协华东分会副主席。擅画山水,风格浑厚,意境郁勃。亦精画论。著有《古画微》、《虹庐画谈》等。

刘克庄(1187-1269)

拼音:liú kè zhuānɡ (1187-1269)首字母大写:LKZ(1187-1269)五笔:yj dq of (1187-1269) 刘克庄(1187-1269)的同义词反义词
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为江湖派诗人中的重要作家。诗作内容丰富,但有粗浅的弊病。又能词、散文。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留使

拼音:liú shǐ 首字母大写:LS五笔:qyvl wgk 留使的同义词反义词
1.唐制:赋税中应送缴节度﹑观察使府者,初名送使,后称留使。

龙藏寺

拼音:lónɡ cánɡ sì 首字母大写:LCS五笔:dx aau ff 龙藏寺的同义词反义词
1.寺名。(1)在浙江省嵊县之北。南朝梁天监二年建,号龙宫院。李绅少年时寓此处。宋大中祥符元年赐今名。(2)在河北省正定县东。隋开皇六年建,初名龙藏寺,后名龙兴寺,一名隆兴寺。清郭棻《畿辅通志.祠祀》:"龙兴寺:在府(真定府)治东,隋开皇六年建,初为龙藏寺。" 2.见"龙藏寺碑"。

吕剧

拼音:lǚ jù 首字母大写:LJ五笔:kk ndj 吕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等地。清末民初由曲艺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初名“化装扬琴”,1950年改今称。唱腔以山东扬琴曲调为基础,有四平腔、二板等板式和〔上河调〕、〔下河调〕等曲牌。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等。

米芾(1051-1107)

拼音:mǐ fú (1051-1107)首字母大写:MF(1051-1107)五笔:oyt agm (1051-1107) 米芾(1051-1107)的同义词反义词
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人称“米颠”。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用笔爽劲豪迈。画山水有“米家山”之称。亦工诗文。著有《书史》、《画史》及《山林集》(已佚,存辑本《宝晋英光集》)。

闽剧

拼音:mǐn jù 首字母大写:MJ五笔:uji ndj 闽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和建阳、三明等地以及台湾。1917年前后,由流行在福州的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融合而成。初名“福州戏”,后改今称。唱腔分江湖、洋歌、逗腔、小调四类,曲牌体。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霓裳羽衣曲

拼音:ní chánɡ yǔ yī qǔ 首字母大写:NCYYQ五笔:feq ipke nny ye ma 霓裳羽衣曲的同义词反义词
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套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填词,改用此名。乐曲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写。

明镜

拼音:mínɡ jìnɡ 首字母大写:MJ五笔:je quj 明镜的同义词反义词
德国新闻周刊。1946年11月创刊于汉诺威。初名《本周》,1947年1月改现名,并迁汉堡出版。

南普陀寺

拼音:nán pǔ tuó sì 首字母大写:NPTS五笔:fm uo bpx ff 南普陀寺的同义词反义词
1.在福建厦门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自是成为闽南佛教胜地。
678 共7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