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法
康广仁(1867-1898)
拼音:kānɡ ɡuǎnɡ rén (1867-1898)首字母大写:KGR(1867-1898)五笔:ovi oy wfg (1867-1898) 康广仁(1867-1898)的同义词反义词
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曾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又在上海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戊戌变法时在北京参与维新活动。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李悝(前455-前395)
拼音:lǐ kuī ( qián 455- qián 395)首字母大写:LK(Q455-Q395)五笔:sb njfg ( ue 455- ue 395) 李悝(前455-前395)的同义词反义词
战国时期政治家。魏文侯任用他为相,主持变法。废除旧贵族特权,按能力和功劳大小选拔官吏;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时平价购买余粮,荒年时平价出售。变法后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还汇集当时各国的法律编成《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但已失传。
刘光第(1859-1898)
拼音:liú ɡuānɡ dì (1859-1898)首字母大写:LGD(1859-1898)五笔:yj ig txh (1859-1898) 刘光第(1859-1898)的同义词反义词
清末维新派。四川富顺人。曾任刑部主事。后参加保国会。戊戌变法时升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1875-1898)
拼音:lín xù (1875-1898)首字母大写:LX(1875-1898)五笔:ss vj (1875-1898) 林旭(1875-1898)的同义词反义词
清末维新派。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曾任内阁中书。后倡立闽学会,开展维新活动。戊戌变法时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欧阳修(1007-1072)
拼音:ōu yánɡ xiū (1007-1072)首字母大写:OYX(1007-1072)五笔:arq bj wht (1007-1072) 欧阳修(1007-1072)的同义词反义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年间进士。初为馆阁校勘,因主张革新几次被贬,知滁州、扬州、应天府。后官至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辞官。卒后谥文忠。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为散文名篇。另有《新唐书》、《新五代史》、《六一诗话》、《集古录》等著作。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谴责小说
拼音:qiǎn zé xiǎo shuō 首字母大写:QZXS五笔:ykhp gmu ih yuk 谴责小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1.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指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容闳(1828-1912)
拼音:rónɡ hónɡ (1828-1912)首字母大写:RH(1828-1912)五笔:pww udc (1828-1912) 容闳(1828-1912)的同义词反义词
近代改良主义者。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留学美国,后在广州、香港等地任职。曾向太平天国提出新政建议。后协助曾国藩筹建江南制造局。1872年起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任留美学生监督、驻美副公使。曾参加维新变法运动,任“中国国会”会长,遭清政府通缉。后在美国病逝。著有《西学东渐记》。
三不足畏
拼音:sān bù zú wèi 首字母大写:SBZW五笔:dg i kh lge 三不足畏的同义词反义词
1.宋王安石为变法而指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张,简称"三不足畏"。见《宋史.王安石传》。
时务报
拼音:shí wù bào 首字母大写:SWB五笔:jf te rb 时务报的同义词反义词
旬报。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编,汪康年任总经理。以宣传维新变法、救国图强为宗旨,发行最多时达一万七千份。1898年停刊,由汪康年改为《昌言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