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政权
三三制政权的同义词反义词
sān sān zhì zhèng quán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的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策。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建立三三制政权,对于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的同义词反义词
sān guāng zhèng c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事机关曾命令其部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其不能运输的,亦一律烧毁”。这种杀光、烧光、抢光的行为,被称为“三光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实行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
三大任务
三大任务的同义词反义词
sān dà rèn wù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担负的作战、做群众工作和生产三项基本任务。是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之一。作战的任务,在革命战争时期是消灭敌人,夺取政权,在和平建设时期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是对群众开展宣传、组织、武装和援助。生产的任务,是发展军地两用产品,增加社会财富,改善军队生活。
三边
三边的同义词反义词
sān biān1.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2.指东﹑西﹑北边陲。 3.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4.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 5.泛指边境,边疆。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àng gān lǐng zhàn yì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上甘岭地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攻的阵地防御战。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集中六万余人,以夺取上甘岭东西两个高地为目标,发动“金化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四万余人在严重缺粮、缺水、缺氧和缺弹的情况下,坚守坑道阵地,打退敌军数百次冲击,共歼敌二万五千余人,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
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ì jiè dà/dài/tài zhàn具有世界规模的全球性战争。范围涉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
丘逢甲(1864-1912)
丘逢甲(1864-1912)的同义词反义词
qiū féng jiǎ (1864-1912)诗人。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号南武山人、仓海君,台湾苗栗人。光绪年间进士。官工部主事。后回台湾讲学。甲午战争后反对清廷割让台湾,率兵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到广东,参加同盟会反清活动。民国成立后赴南京,为参议院议员。诗富于爱国激情。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同义词反义词
dōng běi kàng rì yì yǒng jūn“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组成了名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数百支抗日武装,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因缺乏统一领导和各部队间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溃散。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东洋鬼
东洋鬼的同义词反义词
dōng yáng guǐ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称。
严复(1854-1921)
严复(1854-1921)的同义词反义词
yán fù (1854-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福建侯官(今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留学英国。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甲午战争后,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学习西方,维新变法。又译《天演论》,以进化论观点,号召国人救亡图存。翻译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著作,首创“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思想趋于保守。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