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寄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秋。

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

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城日晚悠悠,弦歌在碧流。

夕风飘度曲,烟屿隐行舟。

问拍拟新令,怜香占彩球。

当筵虽一醉,宁复缓离愁。

春晓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9 . 2、 张国举 等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0 :71 .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01-202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

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

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

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

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指四面八方。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

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5-97 .

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相隔遥远。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78页 2、 吴霞,陆险峰本册主编.小学生天天诵读 5年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第32页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

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

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

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

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

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94-195页 2、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页 3、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354页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 同: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 同:渺)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

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荆(jīng)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miǎo)茫。

(淼茫 同:渺)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荆(jīng)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miǎo)茫。

(淼茫 同:渺)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

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 同: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

语属宽解,情实至深。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

“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由景入情,抒发别绪。

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

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

投宿何方?

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

“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

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

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

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100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一题作岘山亭送朱大)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

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大堤行寄万七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菊花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秋丛绕舍(shè)似陶家,遍绕篱(lí)边日渐斜(xiá)。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篱笆。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gèng)无花。

尽:完。

更:再。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秋丛绕舍(shè)似陶家,遍绕篱(lí)边日渐斜(xiá)。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篱笆。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gèng)无花。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尽:完。

更:再。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

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页 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含风夕(此后拾遗时作)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炎昏倦烦久,逮此含风夕。

夏服稍轻清,秋堂已岑寂。

载欣凉宇旷,复念佳辰掷。

络纬惊岁功,顾我何成绩。

青荧微月钩,幽晖洞阴魄。

水镜涵玉轮,若见渊泉璧。

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

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

怅望牵牛星,复为经年隔。

露网褭风珠,轻河泛遥碧。

讵无深秋夜,感此乍流易。

亦有迟暮年,壮年良自惜。

循环切中肠,感念追往昔。

接瞬无停阴,何言问陈积。

馨香推蕙兰,坚贞谕松柏。

生物固有涯,......更多

9697989910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