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镜潭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非铸复非熔,泓澄忽此逢。

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司空远寄养初成,毛色桃花眼镜明。

落日已曾交辔语,春风还拟并鞍行。

长令奴仆知饥渴,须着贤良待性情。

旦夕公归伸拜谢,免劳骑去逐双旌。

送湖南李正字归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琴曲歌辞。龟山操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龟之气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 龟之大兮只以奄鲁。

知将隳兮哀莫余伍, 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山石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鞿 一作: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鞿 一作:靰)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241-243页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 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荦确(luòquè洛却):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行径:行下次的路径。

微:狭窄。

蝙蝠:哺 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

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升堂:进入寺中厅堂。

阶:厅堂前的台阶。

新雨:刚下过的雨。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

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

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佛画:画的佛画像。

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

一作“稀少”解。

所见 稀:即少见的好画。

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置:供。

羹(gēng耕):菜汤。

这里是泛指菜 蔬。

疏粝(lì历):糙米饭。

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

饱我饥:给我充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

出岭:指清 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

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

扉(fei非):门。

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 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意思。

霏:氛雾。

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山红涧:即山花红 艳、涧水清碧。

纷:繁盛。

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

枥(lì历):同“栎”,落叶乔木。

木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

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当流:对着流水。

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鞿 一作:靰)人生如此;

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靰(jī基):马的缰绳。

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安得:怎能。

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241-243页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 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荦确(luòquè洛却):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行径:行下次的路径。

微:狭窄。

蝙蝠:哺 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

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升堂:进入寺中厅堂。

阶:厅堂前的台阶。

新雨:刚下过的雨。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

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

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佛画:画的佛画像。

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

一作“稀少”解。

所见 稀:即少见的好画。

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置:供。

羹(gēng耕):菜汤。

这里是泛指菜 蔬。

疏粝(lì历):糙米饭。

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

饱我饥:给我充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

出岭:指清 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

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

扉(fei非):门。

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 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意思。

霏:氛雾。

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山红涧:即山花红 艳、涧水清碧。

纷:繁盛。

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

枥(lì历):同“栎”,落叶乔木。

木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

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当流:对着流水。

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鞿 一作:靰)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人生如此;

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靰(jī基):马的缰绳。

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安得:怎能。

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241-243页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鞿 一作: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写作手法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

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

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

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

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

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

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

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

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

“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

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

“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

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

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

“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

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

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

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

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

“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

“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

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

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

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读者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

”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

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

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

“天明”以下六句,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

“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

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

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

此情此境,正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的。

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

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

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

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

  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像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

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

“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

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

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

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

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

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

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读者眼前。

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

写朝景,新奇而多变。

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

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

“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

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

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

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评价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

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

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

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

”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

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

”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241-243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81-784页

谁氏子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 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 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谏迎佛骨表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更多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过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秋七月,诏天下佛寺僧尼并勒归俗"。这是佛教"三武之难"的最后一次大劫难,又称"会昌之难"。前两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诏令灭佛的法难。会昌之难,时间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台的唐宣宗皇帝就"诏上京增置八寺,复度僧尼"。佛教极盛时,与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重现当年盛况。韩愈的文学地位大大扩大了他的反佛思想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韩愈的谏迎佛骨为唐武宗灭佛作了舆论准备。韩愈作为文学家、儒学家对宋明时代也有深刻的影响,宋明时代,儒家辩论时常指对方为"释教"、"禅学"。朱熹把佛学当作当代的墨杨之学,要像孟子辟墨杨那样,大破释教,以"辟佛"为己任。总之,韩愈的谏迎佛骨,虽然在当时没有明显的实际效果,而在几年、几十年以后,他的反佛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

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

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

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

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

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50-51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11页

昼月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玉碗不磨著泥土,青天孔出白石补。

兔入臼藏蛙缩肚, 桂树枯株女闭户。

阴为阳羞固自古,嗟汝下民或敢侮, 戏嘲盗视汝目瞽。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台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

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

678910 共3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