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对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

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

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其艺术之美主要在于:   一、绘景动静结合。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

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

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

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俞陛云说此二句隐“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之慨叹,颇有见地。

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势。

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

“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

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

王彦辅《尘史》言:“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

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

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

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

诗言志,信矣。

”(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

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

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

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水荇牵风翠带长”,此句脱胎于杜审言的“绾雾清条弱,牵风紫蔓长”,敷色浓艳,姿态飘逸。

本是风吹水荇,诗人却反道“水荇牵风”,赋景以人格化动作,似乎这“水荇”也难耐乏人问津的寂寞,欲招揽清风一缕与之共话沧桑。

以“雨”“风”来烘托“林花”“水荇”,景更丰富了,意境也更深了一层。

  二、抒情含蓄深婉。

  诗题是“曲江对雨”,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题中“雨”字;

后两联是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

颈联讲当年玄宗皇帝,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

到此时,驰道依存,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无人焚香,戒备森严。

杜少陵曾有诗云“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然而兴衰无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让人凭悼。

  尾联再折一层,写诗人之狂想。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诗人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

遥想昔日承天门赐宴,列教坊之歌妓,翠袖承花,朱弦按曲,觥筹交错,为乐未央,那才是盛世华章人生尽欢。

(《旧唐书》载:“开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以上五品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

”)“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

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肃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杜甫不得新君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

此联抒情极其惨痛。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这不能不令人伤感。

“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

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

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颓然自放之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画鹰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

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

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sǒng)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绦(tāo)镟(xuàn)光堪擿,轩楹(yíng)势可呼。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可以解除。

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平芜:草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

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

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平芜:草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

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

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

“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

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

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

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

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

”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

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3-424

绝句漫兴九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更多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二月已经过去三月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二月已经过去三月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其一简析   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其二简析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其三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其五简析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放荡不羁。 其七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其九赏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壮游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

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更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昼梦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二月里多觉一天总是昏昏然,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那桃花的气味又香又暖,当然会令人眼晴自闭。

所以直到春渚落日的时候仍然在被魂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我梦到: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 陈美林.杜甫诗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7 2、 胡大浚 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357 3、 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38-139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饶睡:贪唾。

不独:不仅。

昼分:正午。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眼自醉:形容眼自闭。

春渚(zhǔ):春日的水边,亦指春水。

梦相牵:犹言尚末睡醒。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荆棘(jīng jí):丛生多刺的灌木。

豺(chái)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安得:那得。

务农:从事生产。

横索钱:勒索钱物。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 陈美林.杜甫诗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7 2、 胡大浚 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357 3、 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38-139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二月里多觉一天总是昏昏然,但不独独是因为夜短才使人在大天白日里睡眠。

饶睡:贪唾。

不独:不仅。

昼分:正午。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那桃花的气味又香又暖,当然会令人眼晴自闭。

所以直到春渚落日的时候仍然在被魂梦相牵。

眼自醉:形容眼自闭。

春渚(zhǔ):春日的水边,亦指春水。

梦相牵:犹言尚末睡醒。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我梦到: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那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

荆棘(jīng jí):丛生多刺的灌木。

豺(chái)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

安得:那得。

务农:从事生产。

横索钱:勒索钱物。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 陈美林.杜甫诗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7 2、 胡大浚 王为群.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357 3、 徐放.唐诗今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38-139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

《论语·公冶长》云:“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

从昼梦诗中所写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命题之意。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

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

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

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

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

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

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

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

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

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

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

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

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

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此诗题为“昼梦”,前四句写昼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记梦中所见,描绘惨淡险恶环境,末二句就昼梦所见发表议论。

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

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

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806-808

宿江边阁 / 后西阁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参考资料: 1、 (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2、 彭诗琅.杜甫集 李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3:第166页 3、 张国举著.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02:第319页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暝色:即暮色,夜色。

延:展开,延伸。

高斋:即江边阁。

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二句化用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的成句。

际:之间,宿:栖宿。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

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

“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参考资料: 1、 (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2、 彭诗琅.杜甫集 李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3:第166页 3、 张国举著.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02:第319页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暝色:即暮色,夜色。

延:展开,延伸。

高斋:即江边阁。

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二句化用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的成句。

际:之间,宿:栖宿。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

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

“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参考资料: 1、 (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2、 彭诗琅.杜甫集 李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3:第166页 3、 张国举著.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02:第319页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首联对起。

“瞑色”句点明时间。

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

“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

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

“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

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诗人寄宿西阁,夜长不寐,起坐眺望。

颔联写当时所见。

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

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

月浮水面,浪动若翻。

”是概括得很好的。

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

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

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

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

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

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

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

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

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

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

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

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

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

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

鹳,形似鹤的水鸟。

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

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

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

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

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

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

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

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

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

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

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

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

它既写景,又写情;

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驱竖子摘苍耳(即卷耳)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

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

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朝廷把郑公贬去台州实在过于严厉,垂死之人却要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我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94

郑公樗(chū)散鬓(bìn)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郑十八虔(qián):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

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樗: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

此指无用之才。

散:指无用之才。

鬓: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常称:郑虔自称。

万里伤心严谴(qiǎn)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万里:指台州。

严谴:严厉的处罚。

百年:指人的一生。

垂死:一则虔年已老,眼看要死,再则遭贬,更足以速其死。

当时两京收复,故曰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jiàn)迟。

饯:送行。

便与先生应永诀(jué),九重泉路尽交期。

永诀:死别。

郑虔已是一把年纪,又相去万里,以常理推之,料难再见,故曰“应永诀”。

九重泉:犹九泉或黄泉,谓死后葬于地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94

郑公樗(chū)散鬓(bìn)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

郑十八虔(qián):即郑广文,十八是郑的排行。

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樗: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

此指无用之才。

散:指无用之才。

鬓: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常称:郑虔自称。

万里伤心严谴(qiǎn)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朝廷把郑公贬去台州实在过于严厉,垂死之人却要去到偏远之地度过余生,实在让人伤心。

万里:指台州。

严谴:严厉的处罚。

百年:指人的一生。

垂死:一则虔年已老,眼看要死,再则遭贬,更足以速其死。

当时两京收复,故曰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jiàn)迟。

对方已经仓皇赶路,前往台州,我只能这样匆匆一见,无法诉说不舍之情。

饯:送行。

便与先生应永诀(jué),九重泉路尽交期。

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

永诀:死别。

郑虔已是一把年纪,又相去万里,以常理推之,料难再见,故曰“应永诀”。

九重泉:犹九泉或黄泉,谓死后葬于地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94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

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

”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

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

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

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

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

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

第三句中的“严谴”,就是他的看法。

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

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说郑公“樗散”,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

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

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

人们常说:“酒后见真言。

”郑虔酒后,没有越礼犯分的言论。

他不过常常以“老画师”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

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就行了。

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

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

要不然,在第三句中,就不会突然冒出个“严谴”了。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

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谴”。

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

这是第一层。

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可是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就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啊。

这是第二层。

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

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

这是第三层。

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不辨是诗是情。

”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

正因为“谴”得那么“严”,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

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

“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

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

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

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

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

诗的结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

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杜甫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5:79-81

九日五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

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更多

敬简王明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叶县郎官宰,周南太史公。

神仙才有数,流落意无穷。

骥病思偏秣,鹰愁怕苦笼。

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414243444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