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

令我惦念不已。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

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魅(mèi)喜人过。

命:命运,时运。

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冤魂: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

令我惦念不已。

天末:天的尽头。

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

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

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鸿雁:喻指书信。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

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魅(mèi)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命:命运,时运。

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

过:过错,过失。

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冤魂:指屈原。

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

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

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

”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

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

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

代人着想,“怀”之深也。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

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

”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

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

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

“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

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

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

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新婚别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梅雨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

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

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盘涡:急水旋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

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子来舟中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

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

动,不知不觉。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

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樯:船桅。

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

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

动,不知不觉。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

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樯:船桅。

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1 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4:855-856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诗的前四句总写客舟逢燕。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人流落湖南不觉得已迎来第二个春天。

“新”对“泥”而言。

燕子于春季常衔水边湿泥,筑其新巢。

“两度新”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已两见燕子衔泥筑巢了。

古人与动植物的直接接触远比现代人密切,对动植物的观察也很仔细。

他们习惯于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赋于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

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鸣叫与飞舞又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

杜甫很喜欢燕子,他虽然“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

在这些日子里,体态轻盈的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

”(《绝句》)“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堂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

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的感觉。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

“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

“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

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

“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

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看看。

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也都涉及诗人。

其实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后四句,对燕自伤。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

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

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

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

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

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

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暂语船播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

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燕子来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

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

这“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形象,经宋代晏殊的点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历代唐诗和杜诗的选本都很少选这首诗。

其实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并不低于为人们所称道的《秋兴》、《咏怀古迹》诸篇。

传统的欣赏标准是无一字无来处,是一饭之间未尝忘君。

而这首诗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无一字有来处,在于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只微小的燕子身上。

它完全不同于那些从概念出发的、以物喻理的咏物诗。

也不同于那些摹拟象貌、堆砌典故的咏物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完全摆脱了机械的比附,不刻意于追求外形的相似,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通过内在联系,把人的感情赋于物,使物我达到契合无间的境界,这就是深沉的寄托—杜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特点。

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隐藏着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隐藏着诗人的不幸,燕子与诗人的差别仿佛在诗中消失了,从整个画面中只能发现那倾诉不尽的辛酸、诗人颇倾的形容,以及一颗苦难的心的低语。

杜甫之所以为大诗人,正在于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甘苦哀乐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于敏锐地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并细致人微地再现它们。

而善于描绘自然万物的诗人,同时也就是技艺高超的自画像大师,他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参考资料: 1、 杨军.存真斋古诗文鉴赏: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34-137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601-602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

掉头,犹摇头。

“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

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归路:犹归宿。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

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

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

除,台阶。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罢琴:弹完了琴。

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

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

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

“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

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

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孔巢父摇头不住长安,将去东海随烟雾飘流。

这句写巢父无心功名富贵。

掉头,犹摇头。

“不肯住”三字要和下文“苦死留”对看。

朋友们要他待在长安,他总是摇头。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将诗卷永远留人世间,放竿垂钓采珊瑚求生。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隐居深山般遁世高蹈,时值春寒冷峭景凋零。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仙女们驾着云车而来,指点虚无的归隐之处。

归路:犹归宿。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自以为他有仙风道骨,谁知离长安归隐之因?

知其故:指弃宫访道之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爱惜巢父想苦苦相留,应知富贵像草尖露水!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蔡侯是淡薄名利的人,趁凉夜庭中摆酒饯行。

侯:是尊称,杜甫尝称李白为“李侯”。

静者:恬静的人,谓不热衷富贵。

别人要留,他却欢送,其意更深,所以说“意有馀”。

除,台阶。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失意停琴见孤月残席,何年从仙界寄我书信?

罢琴:弹完了琴。

酒阑琴罢,就要分别,故不免“惆怅”。

下面三句都是临别时的嘱咐。

空中书:泛指仙人寄来的信。

把对方看作神仙,故称为空中书,杜甫是不信神仙的。

“几岁”二字很幽默,意思是说不知你何岁何年才成得个神仙。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向南找禹穴若见李白,代我问候他现在怎样!

这两句是要巢父见到李白时代为问好。

“问讯”一词,汉代已有,唐代诗文中尤多。

如韦应物诗“释子来问讯,诗人亦扣关”,杜诗如“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并含问好意。

禹穴有二,这里是指浙江绍兴县的禹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5-17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   此诗写孔巢父执意离开长安,蔡侯为之设宴饯行,杜甫在宴上赋此诗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并在诗中赞扬了孔巢父的高风亮节。

  此诗前四句叙述孔巢父辞别长安去往江东。

五至八句写的是诗人对孔巢父此去途中的想象之情境。

九至十二句言孔巢父对人生有独特的见解,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且归隐之心已决。

十三至十六句写蔡侯置酒为孔巢父饯行的情景。

最后两句请孔巢父转达对李白的问候,点明题中的“兼呈李白”,从侧面点出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深厚情谊。

  孔巢父此去,意在求仙访道,故诗中多缥缈恍惚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也可以看出杜甫早期所受屈原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51-152页 .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17页

野望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3、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

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是写景。

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

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

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

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

“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

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

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2、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杂歌谣辞。大麦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人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 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

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

沙头暮黄鹄,失侣自哀号。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回。

即今萤已乱,好与雁同来。

东望西江水,南游北户开。

卜居期静处,会有故人杯。

楚塞难为路,蓝田莫滞留。

衣裳判白露,鞍马信清秋。

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

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

李监宅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262728293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