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杂诗二十首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伍员奔吴日,苍皇及水滨。

弯弓射楚使,解剑与渔人。

抉目观亡国,鞭尸失旧臣。

犹为夜涛怒,来往百川频。

送家挣寺丞知洛南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秦爱商於地,信美洛水南。

银铅与丹砂,凿金民争贪。

蜀客善制锦,当先务桑蚕。

衣老以及少,使煦如春酣。

摘蔬有笋蕨,钓庖有岩潭。

颇同故乡味,将喜获所谙。

悼子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舟行次符离,我子死阿十。

临之但惊迷,至伤反无泣。

款定始怀念,内若汤火集。

前时丧尔母,追恨尚无及。

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

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

吾将仰问天,此理岂所执。

我惟两男子,夺一何太急。

春鸟独蔓延,哺巢首戢戢。

依韵和希深立春後祀风伯雨师毕过午桥庄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青郊谁驻马,谢客思池塘。

野水微波绿,江梅嫩蕊黄。

初从奠风雨,遂此乐壶觞。

已爱幽禽语,园林即日芳。

王侍讲原叔挽词三首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丹旐秋风急,清笳晓月寒。

明衣裛草露,素士挽桐棺。

行哭宾徒盛,观仪里巷殚。

空余旧编在,千载莫能刊。

送宋端明知成都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伯仲俱邦栋,朝廷倚以隆。

出为周九牧,入是汉三公。

岁易星辰转,天均雨露同。

威声满河北,事业出山东。

赋压临邛马,文高益部雄。

英灵当自伏,教化已先通。

壳骑花川隘,壶浆锦里空。

道途来笮马,都邑贵郫筒。

刀梦殊祥後,锋车急占中。

春江须爱赏,花凤在梧桐。

依韵和刘比部留别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春云已泊帘,浓淡半晴天。

沙草微抽绿,林枝远带烟。

况兹逢晚景,那更送归船。

苦酒聊为酌,无劳辨圣贤。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其二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宫井蛟龙夭矫垂,晓缾初汲渴禽窥。

清泠已向金盆贮,甘滑还从玉碗知。

九酝酒醇由此得,小团茶味为留迟。

合门地脉应相似,翰苑曾邀咏昔诗。

和永叔琅琊山六咏其四庶子泉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沙穴石窦无限泉,此泉缘底名不灭。

庶子去来多少年,依旧清心共泉洁。

鲁山山行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5-7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适与野情惬(qiè),千山高复低。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径:小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何许:何处,哪里。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5-7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适与野情惬(qiè),千山高复低。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径:小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何许:何处,哪里。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5-7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中,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树”、“鹿饮溪”的人也“自在”。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85
12345 共18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