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即席纪游)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去似赏花移。

处处开尊亦不辞。

梨栗又空醅又尽,方知。

旧日骊驹劝客归。

归路月相随。

儿子门生个个迟。

坐久不知无可待,堪疑。

向道儿痴直是痴。

唐多令·明月满河洲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明月满河洲。

星河带月流。

料素娥、独倚琼楼。

竟是何年何药误,魂梦冷、不禁秋。

少日梦龙头。

知君犹梦不。

算虚名、不了闲愁。

便有鹄袍三万辈,应不是、旧京游。

八声甘州(春雪奇丽,未能赋也,因古岩韵志喜)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甚花间、儿女笑盈盈。

人添雪狮成。

任踏青无路,凌波有地,步步光尘。

招得梅妃魂也,好似去年春。

柳亦何曾絮,都是云英。

休道东皇诞漫退之语,到茶烟歇后,谁浊谁清。

赖谢娘好语,端胜解围兵。

看昨朝、天公雨粟,定大家、快活社翁平。

春晴好,溶溶雨尽,听卖花声。

霜天晓角·经年寂寞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经年寂寞。

已负花前约。

忽向红梅侧畔,开点雪、有人觉。

不开何似莫。

百梢才一萼。

却问寿阳宫额,两三蕊、怎能著。

鹊桥仙·看人掷果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看人掷果,看人罢织。

难得团栾七夕。

蟠桃只在屋东头,庆西母、年开八。

去年今日。

今年今日。

添个曾孙抱膝。

人间乐事有多般,算此乐、人间第一。

兰陵王·丙子送春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送春去。

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沈边,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斜日未能度。

春去。

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二人皆北去。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送春去。

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欲送春天归去,可是整个人间没有春的归路。

空挂着的秋千之外,芳草连着天空的远处。

哪里刮来的风沙,昏暗笼罩着南浦。

心如乱麻,说不清是怎样的痛苦,徒自忆念着流落海崖的人们,如同无着无落四处飘飞的柳絮。

一阵乱鸦过后,斗转星移,时移事去,帝城中荒凉凄寂。

再也看不见来时试灯的热闹繁丽。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沈边,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斜日未能度。

春已归去,谁最忧愁痛苦?

那些首航的鸿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

梁间的栖燕没有故主,杜鹃悲切的蹄声里,荒宫废苑迎来昏暮。

那珍贵的玉树长埋泥土,那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如泪的清露。

在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远离二频频回顾。

那令人哀伤的黄昏时分,怎样才能捱得过去!

春去。

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二人皆北去。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春天啊,你此次归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

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愁赋得语句。

苏堤上,天天都是凄风苦雨。

叹惜故国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境中再去游历。

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记住。

人生流落到这种情形,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相对话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春去。

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海门: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

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沈边,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斜日未能度。

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

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

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

长门:指宋帝宫阙。

春去。

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二人皆北去。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

有《别赋》。

庾信:南北朝时诗人。

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

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春去。

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欲送春天归去,可是整个人间没有春的归路。

空挂着的秋千之外,芳草连着天空的远处。

哪里刮来的风沙,昏暗笼罩着南浦。

心如乱麻,说不清是怎样的痛苦,徒自忆念着流落海崖的人们,如同无着无落四处飘飞的柳絮。

一阵乱鸦过后,斗转星移,时移事去,帝城中荒凉凄寂。

再也看不见来时试灯的热闹繁丽。

海门: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

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沈边,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斜日未能度。

春已归去,谁最忧愁痛苦?

那些首航的鸿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

梁间的栖燕没有故主,杜鹃悲切的蹄声里,荒宫废苑迎来昏暮。

那珍贵的玉树长埋泥土,那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如泪的清露。

在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远离二频频回顾。

那令人哀伤的黄昏时分,怎样才能捱得过去!

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

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

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

长门:指宋帝宫阙。

春去。

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二人皆北去。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春天啊,你此次归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

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愁赋得语句。

苏堤上,天天都是凄风苦雨。

叹惜故国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境中再去游历。

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记住。

人生流落到这种情形,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相对话语。

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

有《别赋》。

庾信:南北朝时诗人。

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

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梢青·春感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

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

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269-270页 . 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宋词鉴赏辞典》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330页 .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戏鼓: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269-270页 . 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宋词鉴赏辞典》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330页 .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

“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

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

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

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

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

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

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

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

“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

“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

”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

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

“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

“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

“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

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

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

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

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

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

“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

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

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 .《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 :重庆出版社 ,1997年 :第221—222页 . 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稿选 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 :第106—108页 . 3、 奚少庚 赵丽云主编 .《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年 :第970页 .

忆江南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花几许,已报八分催。

却问主人何处去,且容老子个中来。

花外主人回。

年时客,如今安在哉。

正喜锦官城烂漫,忽惊花鸟使摧颓。

世事只添杯。

时有称宣使折花者,盖诈也,托以肆陵慢。

最高楼(和咏雪)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非是雪,只是玉楼成。

屑不尽云英。

东边老树颓然折,西头稚柳爆然声。

试平安,松丈丈,竹兄兄。

有谁向、金船呼小玉、又谁怜、纸帐梦飞琼。

怪疏影,坠娉婷。

唤起老张寒蔌蔌,好歌白雪与君听但党家,人笑道,太粗生。

虞美人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天香国色辞脂粉。

肯爱红衫嫩。

翛然自取玉为衣。

似是银河水皱、织成机。

寒欺薄薄春无力。

月浸霓裳湿。

一窠香雪世间稀。

可惜不教留到、布衣时。

|<白叠罗>|

12345 共52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