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

拼音:shào jù 首字母大写:SJ五笔:xv ndj 绍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和杭嘉湖地区以及上海。主要唱腔二凡渊源于陕西的西秦腔、三五七源于安徽的吹腔。一般认为,是明末西秦腔经安徽流入绍兴后,与当地方言和戏曲音乐结合发展而成。武功来自目连戏。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血泪荡》等。

姚水娟(1916-1977)

拼音:yáo shuǐ juān (1916-1977)首字母大写:YSJ(1916-1977)五笔:vqi ii vke (1916-1977) 姚水娟(1916-1977)的同义词反义词
越剧演员。浙江嵊县人。女。十五岁学艺,演花旦。唱腔朴质委婉,对越剧“四工调”有所革新。擅演《碧玉簪》、《琵琶记》等剧。曾任中国剧协浙江分会副主席。

越剧

拼音:yuè jù 首字母大写:YJ五笔:fha ndj 越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清末由浙江嵊县一带的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初名“小歌班”、“的笃班”,曾名“绍兴文戏”。1923年起出现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剧团,称“女子文戏”,并逐渐取代男班。1938年改名“越剧”。40年代进行改革。主要唱腔有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腔等。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

粤剧

拼音:yuè jù 首字母大写:YJ五笔:tlo ndj 粤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及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等地。曾名“广东梆黄”。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后,以秦腔和乱弹为主要唱腔,吸收广东民间音乐,逐步形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流行。唱腔有板腔体的梆子、二黄两类。另有曲牌。剧目有《搜书院》、《罗成写书》、《关汉卿》等。

张德成(1888-1967)

拼音:zhānɡ dé chénɡ (1888-1967)首字母大写:ZDC(1888-1967)五笔:xta tfl dn (1888-1967) 张德成(1888-1967)的同义词反义词
川剧演员。四川自贡人。七岁学艺。演老生。唱腔高亢圆润。擅演《柴市节》、《扬州恨》、《太白醉写》等剧。曾任西南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著有《川剧高腔乐府》。

板儿

拼音:bǎn ér 首字母大写:BE五笔:src qt 板儿的同义词反义词
1.木板。 2.明清时铜钱的俗称。多指劣钱。 3.指戏曲﹑乐曲唱腔中的节拍。

布依戏

拼音:bù yī xì 首字母大写:BYX五笔:dmh wye ca 布依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布依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南部和西部等布依族聚居地区。清末民初在广西壮剧基础上,吸收土戏、板凳戏、布依彩调、八音坐弹等戏曲、曲艺音乐发展而成。唱腔有过场调、京调、讨气调等,剧目有《六月六》、《罗细盛》等。

唱段

拼音:chànɡ duàn 首字母大写:CD五笔:kjj thdc 唱段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中一段完整的唱腔。

程砚秋

拼音:chénɡ yàn qiū 首字母大写:CYQ五笔:tkgg dmq to 程砚秋的同义词反义词
(1904-1958)京剧演员。原名承麟,曾名艳秋,号玉霜,生于北京。满族。六岁学艺,演青衣。曾拜梅兰芳为师,又受教于王瑶卿,形成低回婉转的唱腔和形神兼备的表演风格,世称“程派”。代表剧目有《窦娥冤》、《荒山泪》、《锁麟囊》等。中年后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有《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耳顺

拼音:ěr shùn 首字母大写:ES五笔:bgh kd 耳顺的同义词反义词
①〈书〉《论语 ·为政》:‘六十而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指人六十岁:年逾~ㄧ~之年。 ②顺耳:这个唱腔我听着倒还~。
12345 共8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