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亥杂诗 105 文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文翻注译赏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行遍天涯,看尽人情。
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
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
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阅:经历。
不道:不料。
如许:像这样。
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
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lǚ)。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辞镜花辞树。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行遍天涯,看尽人情。
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
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阅:经历。
不道:不料。
如许:像这样。
绿窗:绿色的纱窗,指女子居所。
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lǚ)。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
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朱颜:青春年少的容颜。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辞镜花辞树。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俱莫 一作: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阅尽”三句:我早已历尽天涯离别的痛苦,想不到归来时,却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
三句甚好。
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
加倍写来,意尤深厚。
“花底”二句: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无一语。
绿窗下的芳春,也与天时同样地迟暮了。
“无一语”,益觉悲凉。
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
“待把”三句:本来准备在夜阑灯下,细诉别后的相思。
可是,一点点新的欢娱,又勾起了无穷的旧恨。
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
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
最 是”二句: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
“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
两“辞”字重用亦佳。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人间词 人间词话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1-30:卷上第121-122页 2、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7-1:第217-219页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文翻译赏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文翻注译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语西风,瘦马嘶(sī)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
车声渐共歌声咽。
满地凝结着寒霜,浓得像覆上一层白雪。
人们立在西风中话别,瘦马也向着残月不断悲鸣。
送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奏完,离人就已出发了。
咿轧的车声仿佛应和着歌声,在痛苦地呜咽。
霜华:此指严霜。
因其每呈结晶状,故云。
张祜《旅次上饶溪》诗:“秋竹静霜华。
”阳关,指《阳关三叠》曲。
为古代送别的曲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谱入乐府,即以诗中“渭城”或“阳关”名曲。
换尽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zhé)。
自是浮生无可说。
人间第一耽(dān)离别。
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
三句为前人未道之语。
静安于是年春跟随罗振玉入京,数月后即奔丧回里。
来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无常。
这虚浮无定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说呢?
在人间最令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了。
浮生:《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老庄学说认为人生世事虚幻无定,故云。
耽:指沉溺、迷恋;
也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参考资料: 1、 伍世昭.感性经验的诗学指向及其凝定——王国维“境界”论生成的创作实践缘由:暨南学报,2003年
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釭灺 文赏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说的是凌晨时分。
凌晨击鼓是唐代京城的作息制度。
后代写旧体诗词都喜欢以古说今,王国维当然也不能免俗。
“兰釭灺”是说油灯已经点干了而自动熄灭。
耳中听到城中的晨鼓,睁眼看到油灯熄灭,这代表了夜已结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睡也还醒,醉也还醒”这两句的口吻中,有一种不甘心和不情愿的情绪在。
是睡还是醉,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逃避,不敢面对现实。
“忽听孤鸿三两声”这句是对前面的一种含蓄的回答。
“孤鸿”就是“孤雁”,而且“孤鸿”意味着在奋斗的道路上没有伴侣和得不到理解。
“风前絮”,是说柳絮。
暮春时节柳絮飞时纷纷扬扬,把天地搅得一乍朦胧。
接着“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是说人生的悲欢离合就像风关的柳絮一样,最后结局只化作满江浮萍流水而去柳絮在诗词中常代表着一种缠绵、迷惘的情意,落入水中化为浮萍是这美好情意的一种令人感伤的结束。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这几句,似乎已经把人生看透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6.
点绛唇·厚地高天 文赏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上片首句谓字宙广大悠久、无穷无尽。
作看如此下笔,表明“我”要以审视千古的哲人眼光来述说人生。
次句谓侧身人世,苦痛便与生俱生,等于走错了路。
中国古人习惯,以“右”为正、为尊,以“左”为错、为卑。
用《红楼梦评论》中的话说,“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乃是“一时之误谬”。
这就为“人”侧身人世定下了悲观基调。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人,侧身人世便是苦痛,要怎么才能活下去。
“我”说:“我”所占有的空间,仅如容身的小船,因而只好允许自己忍苦求生,逆来顺受。
由小“我”而推论大我:芸芸众生,挤挤嚷嚷,周折回旋,只是为了存活,那很可哀。
下片接着写道“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人类重复地繁衍后代,“我”得到了短促的生命。
言外之意,“我”在苦痛折磨中,也日渐走向死亡。
由此观察人世,人生如逝水,流向东海不复,岂不可哀。
怎么打发这可哀的人生呢,作者以形象答复读者:“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乾坤大”一句与上片起句“厚地高天”相照应,又表明作者以宇宙之广大、悠久来与“我”并提,显得“我”之卑微与速朽。
“乾坤大”为叶韵句,但应与下两句连读,不应句断。
“乾坤大”充满叹息意味,叹“我”乃“须臾”之物,又领起下两句。
这首词,上片下片的前两句,皆以诗化的思辨语言陈述,后两句或三句,则描绘形象,有直观性。
这样写,好处在于仅用四十一个字,便可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如此人生;
缺点在于形象化不足,直观性不强。
参考资料: 1、 祖保泉.王国维词解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2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文翻
草偃云低渐合围。
雕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那能白首下书帷
草偃云低渐合围。
雕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草偃茫茫,云层很低,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对猎物已经形成合围之势。
手中的弓不停的发射箭矢,跨下的马奔跑如飞。
猎手发出爽朗的笑声在随从的拥护下满载猎物归来。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那能白首下书帷。
再有本领的人不如拥有一副好的身手,人的一生要好好珍惜少年时光。
不要等到年老时还在书帷下皓首穷经。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谁道人间秋已尽:人间词·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3(9)
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 文
马嵬 文翻注译赏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
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太多。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银河:天河。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háo)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刘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
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银河:天河。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háo)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太多。
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官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刘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长生殿: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参考资料: 1、 吴家荣.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2:161-16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俏,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悄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异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
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人民群众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宇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
“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摇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
“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
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
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风烛残年之时还要应征入伍,与其老伴依依借别、“塌然摧肺肝”的情景。
由此可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感叹地说:“泪比长生殿上多。
”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
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
似乎可以这样悦,衰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
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
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
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随园诗话》)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
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
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
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
石壕村是人民群众的材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
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
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198-1199 2、 萧哲庵.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639-640